王贲伐楚,取十馀城。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剪,王剪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剪因谢病归频阳。

始皇帝下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二二五年)

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

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

诗句释义与翻译

  1. 王贲伐楚,取十馀城。
  • 注释: 王贲(wáng bìn)进攻楚国,攻占了十余座城池。
  • 译文: 秦王(王翦)命令将军李信攻打楚国,攻下了十多座城邑。
  1. 非六十万人不可。
  • 注释: 王剪认为需要动用六十万兵力才够。
  • 译文: 王翦认为不能只用二十万军队,必须要动用六十万兵力。
  1. 始皇帝下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二二五年)
  • 注释: 指秦始皇的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二二五年。
  • 译文: 这一年是秦始皇帝的第22年。
  1. 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
  • 注释: 王贲攻打魏国,引黄河之水来灌溉大梁。
  • 译文: 王贲率领部队攻击魏国,利用河水淹没大梁。
  1. 三月,城坏。
  • 注释: 三月后,大梁城被毁。
  • 译文: 在三月份,魏国都城的城墙被毁坏。
  1. 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
  • 注释: 魏王投降并被杀,随后魏国被消灭。
  • 译文: 魏王请求投降,但最终被杀,魏国随之灭亡。
  1. 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
  • 注释: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地换取安陵。”
  • 译文: 秦王(王翦)派使者向安陵君提出交换条件。
  1.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
  • 注释: 李信和蒙恬分别攻击平舆和寝邑,大败楚军。
  • 译文: 李信和蒙恬分兵两路进攻,一举击溃楚军。
  1. 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 注释: 李信又进攻鄢郢,将其攻破。随后,他带兵向西进发,并与蒙恬会在城父。楚军尾随其后,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大败李信,进入两个营垒,杀死七个都尉,李信战败后逃回秦国。
  • 译文: 李信又攻打鄢郢,将其成功攻破。接着,他又领兵向西进军,并与蒙恬在城父会面,楚军尾随其后,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击败李信,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李信战败后逃回秦国。

赏析与思考

这首诗反映了秦朝时期对外扩张的军事策略及战争结果。诗中通过具体的军事行动描述展示了秦军的强大以及战争中的策略运用。同时,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如李信、王翦),展现了秦军内部不同的军事观点和战略决策。此外,诗中所描绘的战争场面紧张激烈且充满戏剧化,这反映了古代战争的特点之一——重视武力和直接的冲突解决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