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人陈馀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
始皇帝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二一二年)
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数年不就。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衤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诗句释义:
-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这是《资治通鉴》的书名和卷号,是一本记录中国古代历史的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 “魏人陈馀谓孔鲋曰”:魏人指魏国的人,陈馀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将军,孔鲋可能是他的朋友或部下。
- “吾为无用之学”:无用之学意思是说这种学问没有实际用处,陈馀认为他的学问是没有用的。
- “吾知吾者惟友”:只有朋友了解我,这里的“友”指的是理解他的人,也就是朋友。
- “吾何危哉”:我有什么危险呢?表示他认为自己很安全,不会因为自己的学问而受到威胁。
- “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我会把这些东西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只要他们来找我就没事了。
译文:
《资治通鉴》(卷七)记载了秦二世时期的一件事:
魏人陈馀对孔鲋说:“秦国即将灭亡先王的典籍,而你又是书籍的主官,这是多么危险啊!”孔鲋回答说:“我是一个无用之学,知道我的人只有朋友。秦国不是我的朋友,我怎么会有什么危险呢?我会把它们收藏起来等待他们来找我。如果他们来找,我就没事了。”
始皇帝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二一二年)
秦始皇派人去修直道,这条路从九原出发,到云阳止,一共挖了一千八百里的山沟。几年过去了还没有完成。
秦始皇觉得咸阳人多,先王的宫廷太小,于是在渭南上林苑中修建朝宫,先建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可以坐万人,也可以竖起五丈旗杆。周遍修建了阁道,从殿下一直延伸到南山,并在南山的山顶上建了阙。还有像衣服一样的复道,从阿房渡渭水,连接到咸阳,象征着天极阁道、横贯大汉到营室。另外还修建了隐宫、劳役囚犯七十多万人,分别在阿房宫或骊山建造。挖掘北山的石椁,收集蜀、荆两州的木材,全部运来;关中要造宫殿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于是立石于东海上的朐县界中,作为进入秦国东部的西门。接着又迁徙三万户到骊邑,五万户到云阳,这些地方都不再从事耕作。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阿房宫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诗人表达了对于秦始皇的批判和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于权力的追求和欲望的无限膨胀,以及对于人民的压迫和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