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

扬子《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壍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馀,忠不足相也。”

臣光曰: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不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诗句

1.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
这句话讲述了秦始皇的末代皇帝,即秦二世,他想要杀害蒙恬和他的两个兄弟。

2. 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
这两句描述了历史上的两个例子。第一个是赵王迁因为不信任李牧而更换了他的将领颜聚。第二个是齐王建因为在齐国失去了忠诚的将领后,转而信任了新的将领后胜。

3. 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
这里提到了蒙氏是秦朝的一位重要大臣和谋士。

4. 陛下欲一旦弃去之
这句话意味着秦始皇想要突然放弃使用这位大臣。

5. 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
这是描述秦始皇的行为,他不仅杀害忠诚的大臣,还试图立一个没有节操的人。

6. 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
这描述了秦始皇的行为对内部和外部的影响,使群臣不再相信他,也让战斗的士兵感到失望。

译文

在《资治通鉴》卷七中记载了关于秦始皇末期的一个事件:
二世皇帝想杀掉蒙恬及其兄弟。二世的侄子子婴劝谏他:“赵王迁杀死了李牧并任用了颜聚,齐王建杀了他原来的忠诚大臣并任用了后胜,结果都亡国了。蒙氏是秦国的重要大臣和谋士,而陛下却要突然抛弃他。这样诛杀忠诚的大臣而提拔没有节操的人,会让朝廷内外失去信心,也会让士兵失去斗志。”
但二世皇帝不听他的劝阻,最终杀了蒙毅和内史恬。
内史恬说:“自我们的先人到子孙,三代都在秦国积累功勋,受到信任。现在我率领三十万军队,虽然被囚禁,但我的势力足以反叛。然而我自知必死,仍然坚守道义,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以不忘先帝。”于是吞药自杀。

注释

  •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指秦始皇的末代皇帝,即秦二世,他想要杀害蒙恬和他的两个兄弟。
  • 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这两个例子分别来自历史上赵国和齐国的故事,展示了当权者因为不信任忠诚的将领而替换他们为更不可靠的新将领,从而导致国家灭亡的情况。
  • 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这里的“蒙氏”指的是秦朝的大臣和谋士蒙恬。
  • 陛下欲一旦弃去之:意思是皇帝想要突然放弃使用这位重要的大臣。
  • 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这是描述秦始皇的行为,他不仅杀害忠诚的大臣,还试图立一个没有节操的人。
  • 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这描述了秦始皇的行为对内部和外部的影响,使群臣不再相信他,也让战斗的士兵感到失望。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秦始皇末年的一个事件,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对忠诚的不信任。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忠臣与无节行的统治者,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人性弱点和道德败坏。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秦始皇在统治过程中对忠诚与信任的漠视,以及对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