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张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与俱去,曰:“毋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料公士卒足以当项羽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尝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羽,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许诺。
诗句:资治通鉴·卷九·汉纪一
译文:楚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与张良素来友善。在一天深夜,项伯骑马急驰到沛公军中,私下里见张良并告诉他事情的经过,他打算叫张良一起离开。他告诉张良说:“不要和我们一同赴死啊!”张良回答:“我为韩王送沛公而来,沛公现在有紧急情况,如果他背叛是不义的行为,我不能说不说。”于是张良就进去告诉沛公。沛公听后非常吃惊。张良说:“你认为沛公的士兵足以抵挡项羽吗?”沛公沉默了片刻,然后说道:“我确实不如他们。那该怎么办呢?”张良建议道:“请您去对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大王。”沛公问:“您与项伯有什么关系?”张良回答说:“从前我在秦朝的时候和项伯在一起,有一次我杀了一个人,后来他救了我的命。现在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所以我才冒着危险来找你。”沛公说:“那么我和您的年龄相比又如何呢?”张良说:“您比我长一岁。”沛公说:“您替我去邀请项伯进来,我要以兄长之礼对待他。”张良出去后,坚决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入沛公军营,沛公举杯敬酒给项伯,两人约定结为儿女亲家,并说:“我进入关中时,秋毫不敢有所侵扰,登记了吏民,封存府库等待将军的到来。派将军守卫关隘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匪出入以及非常情况。我们日夜盼望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请项伯转告我,我没有背离恩德的想法。”项伯答应下来,并对沛公说:“第二天早晨不能不早早地前来拜谢。”沛公答应了。于是项伯又连夜回到军中,将沛公的话详细报告给项羽,并且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入关呢?如今有人有大功却要攻击他,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好好地对待他。”项羽同意了这个建议。
赏析:这段文字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的重要人物张良之间的一段对话。故事反映了两位英雄豪杰之间的政治角力和个人关系的纠葛。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战争时期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从历史背景看,项伯、张良以及刘邦三人都处于乱世之中,各自为了生存和利益而奋斗。项伯作为项羽的叔父,有着自己的政治考量和行动准则,他与张良的对话充满了权谋和智慧的较量。
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和使者,他的智慧和判断对于整个事件的进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张良的回答不仅体现了他对形势的敏锐洞察,也展示了他对个人信仰与国家大义之间抉择的坚守。
这段故事还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在权力斗争和政治角逐中,人们往往会面临许多选择和权衡,而在面对生死存亡之际,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通过这次对话及其背后的历史事件,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历史不仅仅是胜利者的历史,更是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人们的历史。这种历史观强调了个体行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