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
初,高帝病甚,人有恶樊哙,云:“党于吕氏,即一日上晏驾,欲以兵诛赵王如意之属。”帝大怒,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吕后弟吕之夫,有亲且贵。帝以仇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反县。平行,闻帝崩,畏吕谗之于太后,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殊悲;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使傅教惠帝。是后吕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己巳,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
初,高帝病甚,人有恶樊哙,云:“党于吕氏,即一日上晏驾,欲以兵诛赵王如意之属。”帝大怒,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吕后弟吕之夫,有亲且贵。帝以仇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反县。平行,闻帝崩,畏吕谗之于太后,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殊悲;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使傅教惠帝。是后吕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
译文: 在汉高祖刘邦(太祖高皇帝)生病时,有人厌恶樊哙,说:“他与吕氏结党,如果有一天皇上驾崩,想要用武力杀掉赵王刘如意等人。”刘邦大怒,采纳了陈平的建议,召绛侯周勃在高祖床前接受诏书。周勃和樊哙都接受了诏书,但还没有来得及赶到军营就被召见。他们在路上合计道:“樊哙是高祖的老朋友,功劳很大,况且又是吕后的侄子,关系亲近又尊贵。如果按照刘邦的仇恨来斩杀他,恐怕会后悔;不如将他囚禁起来,送回宫中,由皇帝亲自处死。”还没到军营就被召见了,就在军营里被绑着,用囚车押送到京城长安。命令绛侯周勃代替樊哙统率军队平定燕国反叛,并返回京城。刘邦在途中听说皇帝去世的消息,害怕吕后的谗言传到太后那里,就急忙出发。遇到朝廷派来的使者,诏令陈平和灌婴驻兵荥阳。陈平和灌婴立即出发,赶回宫中,非常悲痛地哭泣。因此请求得到在宫中担任宿卫的机会。太后于是任命陈平为郎中令,让他辅佐教导汉惠帝。从此吕后的谗言就无法实施。樊哙抵达,就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地。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展现了汉高祖刘邦对功臣的处理方式以及他对吕后的忧虑。文中描述了一个紧张的局势:刘邦得知自己即将去世的信息,担心吕后可能利用自己的敌人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于是采取了果断的措施。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其政治智慧,也揭示了古代君主面临的权力斗争和信任危机。
刘邦在临终前选择召见周勃和樊哙,说明他对这两位将领的信任和倚重。周勃的稳重和樊哙的勇气在当时都是重要的军事素质,他们的出现使得刘邦的决策更加迅速和果断。然而,这种信任的背后隐藏着刘邦对吕后可能的不满和疑虑。
刘邦的决定虽然是出于对国家的担忧,但也反映出他个人的弱点——过度的恐惧和猜忌。这种心理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许多君主因为恐惧失去权势而采取极端的行动。刘邦的做法虽然有效地防止了潜在的威胁,但也可能激化了内部矛盾,导致不必要的流血冲突。
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问题时,保持冷静、理智的判断至关重要。同时,也要意识到过于依赖某些力量可能会带来风险,因此需要在信任和警惕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段历史不仅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描述,也是对人性、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