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为相国,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

太祖高皇帝下三年(己酉,公元前一九二年)

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

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冒顿单于。是时,冒顿方强,为书,使使遗高后,辞极亵嫚。高后大怒,召将相大臣,议斩其使者,发兵击之。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中郎将季布曰:“哙可斩也!前匈奴围高帝于平城,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不能解围。今歌吟之声未绝,伤夷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且夷狄譬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高后曰:“善!”令大谒者张释报书,深自谦逊以谢之,并遗以车二乘,马二驷。冒顿复使使来谢,曰:“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因献马,遂和亲。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中“曹参为相国…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逐句的释义、译文及赏析:

  1. 诗篇原文
参为相国,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为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    

译文
曹参成为丞相共三年时间,百姓们唱道:“萧何制定法令,整齐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严守不悖。遵循其清廉政策,人民因此安宁。”
赏析
这首诗是歌颂曹参在任内所采取的政策和做法。诗中通过对比萧何和曹参的不同做法,赞美了曹参能够继承并保持前任的良好政策,使得民众得以安宁。这种政治策略体现了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治国理念,即在继承和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革与创新。曹参的清廉和坚持原则也得到了人民的广泛赞誉。

  1. 诗句注释
  • 参为相国:指曹参担任汉朝的丞相职位。
  • 出入三年:表示曹参担任丞相的时间跨度。
  • 百姓歌之曰:指的是曹参与时百姓之间的歌唱和赞颂。
  • 萧何为法:指的是萧何制定的法令。
  • 较为划一:形容法令的明确和统一。
  • 守而勿失:表示曹参坚守不违背这些政策。
  • 载其清净:这里的“载”可以理解为传承或保留,“清净”指的是清明的政治环境。
  • 民以宁壹:意味着民众因此感到安宁。
    赏析
    曹参作为汉初的名相,他的政治理念和治理方式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不仅继承了前贤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他在位期间能够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他的清廉和坚持原则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支持,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诗篇背景:《史记·曹参世家》中有记载:“高帝崩,吕后用事,欲王诸吕,乃令赵尧风大臣奏请立诸吕为王,高后不听。尧谢病归家。孝文帝立,尧复事高后十年,卒于家。”这段历史背景为曹参的执政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

  2. 政治理念:曹参的政治理念强调继承和稳定,他通过维持政策的稳定性来避免频繁变动可能带来的社会不稳定。这种稳健的政治策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具有前瞻性,尤其是在国家刚刚经历战乱和权力更迭之后,需要一个稳定的政府来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复苏。曹参的这种政策选择对于维护汉朝初期的长期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曹参在汉朝早期的政治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贡献。他的政策和治理方式不仅在当时受到了百姓的广泛赞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