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保塞蛮夷,杀略人民。上幸甘泉。遣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诣高奴击右贤王;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右贤王走出塞。
上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故群臣,皆赐之;复晋阳、中都民三岁租。留游太原十馀日。
初,大臣之诛诸吕也,朱虚侯功尤大。大臣许尽以赵地王朱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侯。及帝立,闻朱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绌其功,及王诸子,乃割齐二郡以王之。兴居自以失职夺功,颇怏怏;闻帝幸太原,以为天子且自击胡,遂发兵反。帝闻之,罢丞相及行兵皆归长安,以棘浦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四将军、十万众击之;祁侯缯贺为将军,军荥阳。秋,七月,上自太原至长安。诏:“济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城邑降者,皆赦之,复官爵;与王兴居去来者,赦之。”八月,济北王兴居兵败,自杀。
诗句:资治通鉴·卷十四 ·汉纪六
译文:五月,匈奴右贤王侵入河南地,侵犯上郡的边塞和蛮夷,屠杀掳掠人民。皇上到甘泉。派遣丞相灌婴出动八万五千名战车骑兵,奔赴高奴攻击右贤王;派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队驻扎在长安。右贤王出逃到了塞外。
注释:河南地指黄河以南的地区,是匈奴的重要领地。“侵盗”表示侵犯和掠夺。“上幸甘泉”指的是汉武帝刘彻在甘泉宫接见群臣。“发车骑八万五千”,即动用了八万多辆战车和骑兵。“诣高奴”是指前往高奴这个地方。“因幸太原”,即趁机到太原游玩。“晋阳、中都民三岁租”表示征收了晋国和中都地区百姓三年的赋税。“留游太原”表示在太原逗留游玩了十几天。“初”表示开始时,“诛诸吕”指诛杀吕氏家族的人。“朱虚侯”指朱虚侯刘章,“赵地”指赵国的封地。“梁地”指梁国的封地。“兴居自以失职夺功,颇怏怏”,兴居认为自己没有功劳却夺取了功勋,心里很不高兴。“闻帝幸太原”,听到皇帝到太原游玩的消息。“以为天子且自击胡”,认为皇帝将要亲自去攻打匈奴。“遂发兵反”表示于是发兵反叛。“罢丞相及行兵皆归长安”,撤销了丞相职务以及负责军事行动的人员,把他们都召回长安。“以棘浦侯柴武为大将军”,任命棘浦侯柴武担任大将军。“将四将军、十万众击之”,率领四支军队和十万士兵前去攻打他。“祁侯缯贺为将军”,任命祁侯缯贺为将军。“军荥阳”,在荥阳一带布防抗击匈奴。“秋,七月”,秋天的七月。“上自太原至长安”表示汉武帝亲自从太原到达长安。“诏”“赦”“复”分别表示下诏、赦免、恢复官职爵位。“诏曰:‘济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城邑降者,皆赦之,复官爵’”表示下诏说:“济北郡的官吏民众,匈奴的军队还没到就自己平定或者带着军队和城池邑投降的,全部赦免,恢复原来的官职和爵位。” “八月,济北王兴居兵败,自杀”。 “冬,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表示冬天的十月三十日出现日食现象。 “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表示十一月二十九日又出现日食现象。 “诏曰‘前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 表示之前下诏让诸侯回国封地,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推辞不去。 “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意思是说:丞相,我看重你,你要带领诸侯回国封地! “十二月,免丞相勃,遣就国”,表示十二月下旬免除了丞相周勃的职权,让他回到封国。 “乙亥,以太尉灌婴为丞相”,“罢太尉官,属丞相”,意思是说在乙亥这一天,任命太尉灌婴担任丞相,并且撤销了太尉的官职,把相关的权力交给丞相。 “夏,四月,城阳景王章薨”,“ 乙亥”表示四月二十三日。“ 十二月,免丞相勃,遣就国”表示十二月,免除了丞相周勃的职权,把他赶回了自己的封国。 “以太尉灌婴为丞相”;表示在夏天四月,朝廷改任太尉灌婴担任丞相。“罢太尉官”,撤销太尉的官职。“罢太尉官”意味着取消了太尉这个职位。“因罢太尉官;盖三公不必备之意,且兵柄难以轻属也”,意思是说由于太尉这个职位不需要经常变动或者重要程度不高,而且手握兵权很难轻易交给别人,所以决定免去太尉这个职位。 “夏,四月,城阳景王章薨”,表示在夏季四月,城阳景王去世。 “四月,城阳景王章薨”。 “城阳景王”,是汉武帝刘彻的同母弟,封地在城阳郡。 “ 薨”表示去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武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诗中描述了汉武帝亲自巡视边疆、征召诸侯回封国、赦免有功之人、处理叛乱等问题的过程。这些举措体现了汉武帝的雄心壮志和对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汉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以及汉武帝作为一位伟大君主的形象。
此诗不仅展示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中描述了许多战争、叛乱和外交事件,如匈奴入侵、诸侯叛乱等。这些事件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困扰,也使得汉武帝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来维护国家的安宁和繁荣。
诗中提到了多个人物,如朱虚侯和东牟侯等。这些人物在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直接影响了整个局势的发展和变化。例如,朱虚侯和东牟侯在诗中的反叛和起义行为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和死亡,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心的不稳定。
诗中的语句简洁明了,充满了历史气息。通过对事件的描绘和人物的对话,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同时,诗歌的语言风格也符合古代汉语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