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帝免冠,谢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

从行至霸陵,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昔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帝称善。是岁,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十四 ·汉纪六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帝免冠,谢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

译文

不久之后,太子和梁王一起乘车进入朝廷,但没有下司马门。这时,张释之追上阻止了太子和梁王,不允许他们进入殿门,随后弹劾太子和梁王“不下公门,不敬”。他上奏皇帝。薄太后听说此事,皇帝脱下帽子,向母亲表示歉意,说自己教导儿子不严谨。薄太后于是派人传达诏书赦免太子和梁王,他们才得以进入朝廷。皇帝因此对张释之另眼相看,任命他为中大夫;不久之后,升任中郎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张释之在处理皇族事件中的机智与果断,以及他对法令的深刻理解和执行的严谨态度。诗中的“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的复杂关系,而张释之的行动则是对这种关系的一种有效干预。通过他的行动,我们看到了一个官员在面对皇族成员时所应持有的责任感和公正性。

张释之的处理方式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法律理念。他不因身份地位而有所偏袒,而是严格按照法律来裁决。这一点在后来他被提拔至中郎将的职位上得到了体现,也显示了他对朝廷治理的贡献。

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皇权与法律之间关系的反思。张释之以法为天下公理的态度,是对权力滥用的一种警示和制约,同时也提醒了统治者要遵守法治,维护社会秩序。

这首诗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张释之的政治能力和法治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治观念和皇权与法律的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