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鄙谚曰:‘前车覆,后车诫。’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都,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嗜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资治通鉴·卷十四 ·汉纪六(中)
译文:
在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君主都能够统治数百年,而秦朝的君主却二世就亡国了。人性并不完全相异,为什么三代的君主道德高尚,而秦朝的君主却残暴无道呢?这可能是因为三代的王者在太子出生时就进行礼仪教育,有司恭敬端庄地引导太子,让太子在南郊见到天子的仪法,经过宫门时下拜,经过宗庙时快步走,所以从出生开始,太子就接受了正确的教育和熏陶,从小就懂得礼节和仁爱。
诗句注释: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全书共294卷。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卷十四”:指的是《资治通鉴》的第14卷。
“汉纪六”: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历史。
“前三年”:指的是公元前177年。
“冬,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这是《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一个事件,描述了公元前177年冬天,太阳出现了日食现象。
“南阳张释之为骑郎,十年不得调。”:南阳的张释之担任了骑郎这个职务,但十年未能得到调动,想要离职回家。
“袁盎知其贤而荐之,为谒者仆射。”:袁盎知道张释之有才能,推荐他担任谒者仆射这个职位。
赏析:
本文通过叙述《资治通鉴》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君王如何通过教育和制度来培养和选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才。首先,太子的教育和成长对国家未来的重要性被强调;其次,通过具体的人物事迹,展示了古代帝王对于人才的重视和选拔机制。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以及教育和制度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