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为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馀岁则大败。此亡他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无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无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资治通鉴·卷十四  ·汉纪六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为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馀岁则大败。此亡他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无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无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译文:    
    
凡人的智慧,只能看到已经发生的情况,却无法预见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而礼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加以禁止,法则是在事情已经发生之后再加以制裁。因此,法律的运用很容易让人察觉,而礼的运用却很难被人理解。就像庆赏用来鼓励人们做好事,刑罚用来惩罚坏人一样,古代的先王们秉持着这种政治理念,坚定不移如同金石。实行这种理念的命令,就像四季一样可靠。依据这样的公正无私来治理天下,就如同天地一样无所偏私。难道还担心不会得到人们的拥戴吗?    
    
然而有些人却说:“礼仪啊礼仪!”这其实是强调在尚未发生坏事之前就进行教育以防止微贱之处滋生罪恶。这样,人民就会不断向善、远离罪过而不自知了。孔子曾说:“审理诉讼案件,我与别人并无差异;但一定要避免诉讼才是好。”作为君主谋划国事的人,没有比首先审慎地考虑和决定取舍更重要的。因为取舍的决策一旦在内心确立下来,国家的安全与危机就会在外部有所体现。    
    
秦王想要尊崇宗庙,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定地生活下去,与商汤王、周武王的做法相同。然而商汤王、周武王的伟大德行能够持续六七百年而不失,而秦王治理天下十多年就遭遇了重大失败。这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其他原因造成的,而是因为他们在确定取舍方面的判断并不准确。    
    
天下就像是一个大箱子或容器;现在的人们把东西放在安全的地点就安全,放在危险的地方就危险。天下的情况和这个箱子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在于由谁来放置它。商汤王和周武王把天下置于仁爱、正义、礼仪、礼乐之中,子孙后代可以延续几十代,这是天下人所共知的。相反,秦王把天下置于法令、刑罚之中,最终几乎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他的子孙被诛杀殆尽,这都是天下人所共见的事实。难道这不是最明显、最重要的证据吗?有人曾经说过:“听别人说话的道理,必须根据他们所说的事实去观察他们的行为,那么他们说的话就不会随意妄说了。”现在有人说礼义比不上法令,教化比不上刑罚,难道君王为什么不引用殷朝、周朝、秦国的事情来观察一下呢!君王的尊贵犹如一个厅堂,群臣好比台阶,百姓就是下面的地面。所以台阶上有九个级别向上,如果上面的清洁无暇,那么这个厅堂就会显得高大;如果台阶没有级别,那么这个厅堂就会显得低矮。高处难以攀登,低处容易受到侵犯,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古代的圣王制定出了不同的等级制度,里面有公、卿、大夫、士等人,外面又有公、侯、伯、子、男这些人,然后才有官员和下属,一直到平民百姓,等级分明且天子在其中居上,所以他的尊贵是无法比拟的。    
    
小结:    
    
本文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的“汉纪六”中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揭示了古代帝王治国的经验和智慧。文章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政治实践,指出了古代君主治国的成功之道在于对权力的恰当把握和对民众的合理引导。同时,文章也提醒现代人要警惕权力滥用的危险,以及如何在法治和德治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