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丙子晦,日有食之。
上自初即位,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眩鬻者以千数。上简拔其俊异者宠用之。庄助最先进,后又得吴人朱买臣、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吴要枚皋、济南终军等,并在左右,每令与大臣辨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屈焉。然相如特以辞赋得幸;朔、皋不根持论,好诙谐,上以俳优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朔亦观上颜色,时时直谏,有所补益。
是岁,上始为微行,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与左右能骑射者期诸殿门。常以夜出,自称平阳侯;旦明,入南山下,射鹿、豕、狐、兔,驰骛禾稼之地,民皆号呼骂詈。鄂、杜令欲执之,示以乘舆物,乃得免。又尝夜至伯谷,投逆旅宿,就逆旅主人求浆,主人翁曰:“无浆,正有溺耳!”且疑上为奸盗,聚少年欲攻之。主人妪睹上状貌而异之,止其翁曰:“客非常人也,且又有备,不可图也。”翁不听,妪饮翁以酒,醉而缚之。少年皆散走,妪乃杀鸡为食以谢客。明日,上归,召妪,赐金千斤,拜其夫为羽林郎。后乃私置更衣,从宣曲以南十二所,夜投宿长杨、五柞等诸宫。
诗句:九月,丙子晦,日有食之。
译文:汉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的九月初,在一天的尽头,发生了日食。
注释:丙子为干支纪日的一种方式,“晦”表示这一天是月末的最后一天。日食是指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遮挡住太阳光线,使得地球上某些地方暂时失去光芒的现象。
赏析:该诗通过记载一个自然现象来引出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状况。日食作为一种天文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皇帝的统治策略,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天文现象的关注和敬畏。诗中通过描述这一自然现象,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动荡、权力斗争的关注,以及对于未来命运的担忧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