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四年(甲辰,公元前一三七年)
夏,有风赤如血。
六月,旱。
秋,九月,有星孛于东北。
是岁,南越王佗死,其孙文王胡立。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五年(乙巳,公元前一三六年)
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
置五经博士。
夏,五月,大蝗。
秋,八月,广川惠王越、清河哀王乘皆薨,无后,国除。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一三五年)
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
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
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六月,癸巳,丞相昌免;武安侯田分为丞相。分骄侈,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市买郡县物,相属于道;多受四方赂遗;其家金玉、妇女,狗马、声乐、玩好,不可胜数。每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稍退。
《资治通鉴·汉纪九》之汉武盛世与末路
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夏,有风赤如血。 六月,旱。 秋,九月,有星孛于东北。
是岁,南越王佗死,其孙文王胡立。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五年(乙巳,公元前136年)春季,罢三铢钱,行半两钱。置五经博士。夏季,五月,大蝗。秋季,八月,广川惠王越、清河哀王乘皆薨,无后,国除。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春季,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夏季,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皇上素服五日。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六月,癸巳,丞相昌免;武安侯田蚡分为丞相。田蚡骄侈,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市买郡县物,相属于道;多受四方赂遗;其家金玉、妇女、狗马、声乐、玩好,不可胜数。每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皇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稍退。
建元五年(乙巳,公元前136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置五经博士。夏,五月,大蝗。秋季,八月,广川惠王越、清河哀王乘都薨,无后,国除。
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皇上素服五日。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六月,癸巳,丞相许昌免职;武安侯田蚡为丞相。 田蚡骄侈: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市贾郡县物,相属于道;多受四方赂遗;其家金玉、妇女、狗马、声乐、玩好,不可胜数。 每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 二千石,权移主上。 皇上说:君除吏已尽未? 吾亦欲除吏。
在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的夏季,一场狂风携带着如血的颜色席卷了大地。这不仅是对当时政治动荡的映射,也是对汉武帝时期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而同年的六月和秋天,连续的干旱以及彗星的出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天象异常,可能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政治危机。
到了建元五年(公元136年),朝廷开始改变货币制度,废除三铢钱,全面使用新铸造的半两钱。这一政策变动反映出汉武帝对经济进行整顿的决心。同年五月发生的大蝗灾,更是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同时也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建元六年(公元137年),随着丞相的更换和政治局势的变化,汉武帝的政策调整也愈发明显。从罢免丞相到武安侯田蚡担任新职位,再到丞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这些事件背后反映了权力斗争的激烈和朝政的不稳定。
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汉朝的国力虽然强盛,但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压力也日渐增多,使得汉武帝不得不频繁调整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从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动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汉武帝作为一位开疆拓土的强大君主,其背后的艰辛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