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赖陛下德泽振救之,得毋转死沟壑。四年不登,五年复蝗,民生未复。今发兵行数千里,资衣粮,入越地,舆轿而隃领,拕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后复反,会天暑多雨,楼船卒水居击棹,未战而疾死者过半;亲老涕泣,孤子啼号,破家散业,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悲哀之气,数年不息,长老至今以为记,曾未入其地而祸已至此矣。陛下德配天地,明象日月,恩至禽兽,泽及草木,一人有饥寒,不终其天年而死者,为之忄妻怆于心。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朝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十七 · 汉纪九
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赖陛下德泽振救之,得毋转死沟壑。四年不登,五年复蝗,民生未复。今发兵行数千里,资衣粮,入越地,舆轿而隃领,拕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后复反,会天暑多雨,楼船卒水居击棹,未战而疾死者过半;亲老涕泣,孤子啼号,破家散业,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悲哀之气,数年不息,长老至今以为记,曾未入其地而祸已至此矣。陛下德配天地,明象日月,恩至禽兽,泽及草木,一人有饥寒,不终其天年而死者,为之忄妻怆于心。
【译文】
最近几年来,连续几年庄稼歉收,百姓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卖身或出钱购买爵位以求生存。多亏了陛下的德行和恩泽来拯救我们,才不至于无家可归而死在路边。但是四年又一年的粮食欠收,五年的蝗灾接踵而至,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恢复。这次陛下又要派兵远征几千里,携带着粮食衣物,进入越州地区,乘坐轿子穿过山林小径,乘坐船只在水上行船,行程要超过几百里,沿途都是茂密的树林和竹子,河流纵横交错。河岸边还有许多毒蛇猛兽,夏季天气炎热,疾病就会接踵而至;还没等开始战斗就有许多士兵死亡。过去南海王造反的时候,陛下的先祖派遣将军间忌带领军队去讨伐他,他们的军队投降了。后来又反叛,正当夏天气候炎热,大雨连绵的时候,楼船的士兵因为在水中长时间生活而生病,没有战死的士兵不足一半;那些年纪大的人哭泣流泪,年幼的孩子哭喊不已,家里破败散乱,人们带着尸体千里迢迢地赶来,用包裹着的尸体回家。这种悲痛之情持续了好几年,老一辈的人都还记忆犹新。甚至没来得及到达那个地区就已经遭受到灾难了。您德高望重,就像天地一般伟大,您的恩惠如日月般光明,您的恩德惠及到禽兽和草木之间,只要有一个人挨饿受冻,不等到自然寿命结束就去世的话,都会让我心里感到悲伤。
【注释】
- “数年岁比不登”:连续几年庄稼歉收。
- “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百姓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卖掉自己的爵位或儿子来换取食物和衣物。
- “赖陛下德泽振救之”:幸亏有陛下的德行和恩泽来拯救我们。
- “四年不登,五年复蝗”:四年来粮食欠收,五年的蝗灾接踵而至。
- “行数千里”:派出的部队要经过几千里的路程。
- “资衣粮”:携带粮食衣物。
- “入越地”:进入越州地区。
- “舆轿而隃领”:乘坐轿车穿过丛林小路。
- “拕舟而入水”:坐船渡过河流。
- “夹以深林丛竹”:沿途都是茂密的树林和竹子。
- “水道上下击石”:河流纵横交错。
- “林中多蝮蛇、猛兽”:林中有许多毒蛇猛兽。
- “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由于炎热的天气和疾病的流行。
- “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先祖派遣将军间忌带领军队去讨伐他。
- “处之上淦”:把他们的军队安置在上淦这个地方。
- “后复反”:后来又背叛了。
- “天暑多雨”:正值夏天天气炎热且多雨。
- “楼船卒水居击棹”:楼船上的士兵在水上生活并击桨划船。
- “未战而疾死者过半”:还没开始战斗就有很多人因疾病而死。
- “亲老涕泣,孤子啼号,破家散业,迎尸千里之外”:老年人哭泣流泪,小孩儿啼哭不止,家庭破碎,人们带着尸体千里迢迢地赶来。
- “悲哀之气,数年不息”:那种悲痛的情绪持续了好几年。
- “长老至今以为记”:老一辈的人都还记忆犹新。
- “曾未入其地而祸已至此矣”:甚至在还没进入那个地区时就遭遇到了灾难。
- “一夫有饥寒”:一个普通百姓如果挨饿受冻,没有等到自然的寿命就去世。
【赏析】
这是一篇关于汉朝时期对外战争失败的奏疏。文中描述了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和战事导致民众生活困苦不堪的现状,以及皇帝对人民苦难的关切和反思。同时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痛苦的恐惧以及对和平稳定的向往。通过这段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忧虑,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于国事民情的关心和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