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使庄助谕意南粤。南粤王胡顿首曰:“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死无以报德!”遣太子婴齐入宿卫,谓助曰:“国新被寇,使者行矣,胡方日夜装,入见天子。”助还,过淮南,上又使助谕淮南王安以讨越事,嘉答其意,安谢不及。助既去南越,南越大臣皆谏其王曰:“汉兴兵诛郢,亦行以惊动南越。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无失礼。’要之,不可以说好语入见,则不得复归,亡国之势也。”于是胡称病,竟不入见。

是岁,韩安国为御史大夫。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馀,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诗句翻译:资治通鉴 · 卷十七 · 汉纪九

皇帝派遣庄助向南粤传达旨意。南粤王胡顿首称谢说:“天子为我兴兵讨伐闽越,我将死而无以报答。”他派自己的太子婴齐入京守卫宫廷,并告诉庄助:“国家新近遭受侵扰,使者您已经出发了,我胡方日夜赶制行装,准备入朝拜见天子。”庄助回程路过淮南时,皇帝又派他向淮南王安传述讨伐越国的事,赞扬他对此事的理解,而安则推辞道自己无法做到。庄助离开南越之后,南越的大臣们都劝谏南粤王胡说:“汉朝兴兵征讨郢都,也是为了惊动南越。况且先主曾经说过:‘事奉天子要时刻保持礼节。’总之,不能说好话入宫见到皇上,否则就无法返回,这是灭亡的征兆啊!”于是胡声称生病,最终没有入朝见驾。

是年,韩安国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担任主爵都尉。当初,汲黯初为谒者时,因为严厉受到人们的畏惧。东越相攻,皇帝派遣汲黯前往视察;但他没有到达就回到吴国,回报说:“越人相互攻击,这是他们的习俗如此,不值得让天子的使者前去。”河内发生火灾,延烧千余家,皇帝派遣汲黯前往视察;回来后回报说:“家人发生火灾,屋宇相连地延烧,不值得忧虑。臣经过河南,河南贫苦百姓因水灾旱灾导致一万多户人家受灾,有父子相食的情况。臣谨慎地根据形势,拿着符节调发河南的仓粟来赈济贫民。臣请求归还符节,伏承擅自行事之罪。”皇帝因此赞赏了他的贤能,赦免了他的过错。他在东海任上治理官署管理民众,喜好清静,选择丞、史人员任用他们,只要求其基本职责完成即可,不苛求细节。汲黯多病,长期卧床不出。一年多后,东海得到大治,受到称赞。皇帝听闻此事,召他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他在治理政务方面注重无为而治,引导大体方向,不拘泥于具体条文法度。

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汉代时期,汉武帝时期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南粤王胡对汉武帝的命令表现出强烈的感激和忠诚,但同时也显示出他的忧虑和不安。这种矛盾的心态通过诗中的直接对话展现出来。南粤王胡在接到汉武帝的命令后,立即表示愿意为天子效力,甚至不惜生命。这表明他对汉朝的忠心和对皇命的尊重。然而,他也表现出担忧和恐惧,担心自己的国家会受到战乱的影响。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南粤王胡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诗中还描绘了汉武帝派使者向淮南王安传达讨越事宜的场景。这一场景也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外交往来的重要性。通过使者与被使者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汉朝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方式。这种统治方式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和策略。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