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八月,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
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强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名为籓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覆,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
资治通鉴·卷十七 · 汉纪九
原文:
秋,八月,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
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强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名为籓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覆,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译文:
秋季,八月,有彗星出现于东方天际,长达一整天。
闽越王闾郢起兵攻击南越边境城市,南越王坚守天子的命令,不敢擅自动用军队,而是派人向天子报告情况。因此天子对南越的仁义更加赞赏,大量出兵,派遣大行王恢出使豫章郡,大农令韩安国出使会稽郡,共同攻打闽越。
淮南王刘安上书劝阻道:“陛下统治天下,宣扬道德和恩惠,使得天下人心归服,百姓安于和平的生活,自己一生都没有见过战争。现在听说有司已经举兵准备讨伐越地,我私下认为这样做不妥。
越地位于偏远地区,那里的人民剪去毛发,纹身在身上以示区分,他们不能用中原的国家法律制度进行治理。从夏商周三代鼎盛之时,胡人和越人就不参与接受中原王朝的正统礼乐制度(即“正朔”),不是因为力量强大就强行统一或征服他们,而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不适合统治。自从汉朝建立以来七十二年来,越人相互攻击的事件无法统计,但天子从未动用兵力进入他们的国土。我听说越人没有城池和城墙的庇护,他们住在山涧溪谷中,居住在竹林之中,擅长水上作战,并且善于使用船只。由于地势复杂险峻,加之水路众多,使得中原的军队难以了解他们的真实地形,即使一百次进攻也难以取得胜利。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之后也无法像郡县那样直接管理;如果强行进攻的话,也会非常困难。因为天下依赖祖宗祭祀神灵的福佑,所以国内平安无事。白发老人看不到战争的景象,百姓可以夫妻相守、父子相依为命,这是陛下的功德。越人在名义上是藩臣,进贡的酎金等贡品不输送到朝廷的大内仓库,每次出征的部队供给不足朝廷的要求;他们自己相互攻击,却要求天子出兵救援,这样反而让中原的百姓疲于奔命。况且越人愚昧轻佻,反复无常,他们对天子的法律制度并不遵守,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如果一旦不服从天子的命令,就发动兵戈来讨伐,我担心以后战事频繁而没有停止的时候。”
注释:
- 越:指古代中国的南部边疆地带,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等地。
- 方外:指偏远的地方或少数民族地区。
- 剪发文身:指古代南方一些部落居民的头发被剪短并文着花纹。
- 冠带:指中原地区的汉族服饰。
-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 威弗能制:意思是即使威力也不能制服他。
- 方外之地:指远离中原的地区。
- 谿谷:山涧流水汇成的低洼地方。
- 篁竹:竹林。
- 习于水斗:擅长水上作战。
- 方内大宁:国内十分安定。
- 戴白之老:年迈的老人。
- 郡县:指行政区划单位的一种形式。
- 攻之:进攻的意思。
- 不得郡县:不能像郡县那样直接管理。
- 不利中国:不利于中原国家。
- 不居之地:地理位置偏远。
- 不牧之民:无法统治的人民。
- 方外之士:指少数民族或者异族人士。
赏析:
《汉书》中的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汉朝与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其政治策略。文中描述的闽越王闾郢因违反天子命令而起兵攻击南越边境城市的事件,以及随后汉武帝的反应与决策过程,揭示了中央与周边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背后的政治智慧。
文中提到的“有星孛于东方”,可能指的是天文现象,也可能象征着某种预兆或是预示某种即将发生的事件。这种天象与人事的结合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历史深度。
闽越王闾郢起兵的原因部分被描述为“剪发文身之民”与“不居之地”,这反映了当时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同时,文中也指出了这些地区的特殊地理和环境条件,为理解后续的政治行为提供了背景信息。
对于汉武帝的处理方式——大规模调动军队、采取强硬政策、以及对南越王国的军事行动的描述,展示了汉朝在处理边疆问题上的策略变化和政治手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显示了汉朝的军事力量,也体现了对边疆民族的统治策略和对外政策的调整。
这一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上的一个具体事件,更是展现了汉朝如何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应对边疆问题,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格局和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