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及副使王然于等乘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为置一都尉、十馀县,属蜀。天子大说。

诏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

秋,七月,大风拔木。

女巫楚服等教陈皇后祠祭厌胜,挟妇人媚道;事觉,上使御史张汤穷治之。汤深竟党与,相连及诛者三百馀人,楚服枭首于市。乙巳,赐皇后册,收其玺绶,罢退,居长门宫。窦太主惭惧,稽颡谢上。上曰:“皇后所为不轨于大义,不得不废。主当信道以自慰,勿受妄言以生嫌惧。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初,上尝置酒窦太主家,主见所幸卖珠儿董偃,上赐之衣冠,尊而不名,称为“主人翁”,使之侍饮;由是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上为窦太主置酒宣室,使谒者引内董君。是时,中郎东方朔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董偃有斩罪三,安得入乎!”上曰:“何谓也?”朔曰:“偃以人臣私侍公主,其罪一也。败男女之化,而乱婚姻之礼,伤王制,其罪二也。陛下富于春秋,方积思于《六经》,偃不遵经劝学,反以靡丽为右,奢侈为务,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是乃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其罪三也。”上默然不应,良久曰:“吾业已设饮,后而自改。”朔曰:“不可。夫宣室者,先帝之正处也,非法度之政不得入焉。故淫乱之渐,其变为篡。是以竖貂为淫而易牙作患,庆父死而鲁国全。”上曰:“善!”有诏止,更置酒北宫,引董君从东司马门入;赐朔黄金三十斤。董君之宠由是日衰。是后,公主、贵人多逾礼制矣。

诗句:

  • 《资治通鉴》卷十八记载:“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赐其王锦,令自入贡献,受赏赐。”
  • 译文:这时,邛、筰的国君听到南夷与汉朝相通,赐予他们国王锦绣,让他们自己进贡,接受赏赐。
  • 注释:这里提到的“锦”,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常用于赏赐和外交礼物。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南夷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认可。

译文:

  • 《资治通鉴》中记录了汉武帝在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冬十月,巡视雍地(今陕西省咸阳市),并在五畤进行祭祀活动。
  • 文中描述:“上亲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寿可益,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 这反映了汉武帝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及其对神仙传说的重视。同时,祭祀活动的举行也是为了祈求国泰民安和国家繁荣昌盛。

赏析:

  • 历史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对外扩张频繁,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对于宗教和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希望通过祭祀等活动来祈求神灵保佑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康。
  • 文化象征:在《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事件中,汉武帝的祭祀活动不仅是对祖先和神明的崇拜,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这种方式,汉武帝试图连接天地,寻求超自然的庇佑。
  • 社会影响:汉武帝时期的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在当时,人们相信通过祭拜可以与神灵沟通,获得神的庇护。这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文学价值:《资治通鉴》作为史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以及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

译文:

  •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文字描述了李少君向汉武帝进言,认为可以通过祭祀和寻找仙人来实现永生和超凡脱俗的愿望。
  • 文中继续叙述:“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
  •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对于长生不老术的追求及其对神秘主义的开放态度。同时,也展示了汉武帝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赏析:

  • 长生不老的追求:在古代,长生不老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许多帝王和贵族都希望通过修炼仙道或使用长生不老药来实现永生。汉武帝时期,这种追求尤为显著,反映了人们对超越生死界限的渴望。
  • 方士的影响:方士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通常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炼丹术以及神秘的预言能力。汉武帝时期,方士们利用这些特长获得了汉武帝的青睐,成为他实现长生不老梦想的重要助手。
  • 宗教信仰与科学探索的结合:虽然汉武帝时期的方士多为道士,但他们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这种宗教与科学相结合的现象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译文:

  • 《资治通鉴》中提到:“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
  • 这段文字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们对于道教和炼丹术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他们在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还需要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
  • 方士们的这种努力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生命极限的突破欲望,也展示了他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宗教信仰和文化探索的多元化需求和接纳态度。

赏析:

  • 方士的角色与贡献:方士们在汉武帝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资治通鉴》中的这段描述展现了方士们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试图找到能够实现长生不老的方法。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和期待。
  •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在汉武帝时期,宗教信仰与科学探索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密切。方士们的活动既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也是科学实验的实践。这种关系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宗教信仰与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的特点。
  • 方士的挑战与成就:尽管方士们在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遭遇了无数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勇敢探索,使得他们最终取得了一些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译文:

  • 《资治通鉴》中的描述进一步揭示了汉武帝时期对于神仙传说和宗教仪式的重视及其对国家安定的影响:“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 这里的“灶”指的是古代的火种或炉灶,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亲自祭祀灶神,汉武帝表达了对祖先和神明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 同时,派遣方士去海上寻找蓬莱安期生等仙人的行为,也反映了汉武帝对于超凡脱俗的追求以及对神秘力量的依赖。这种行为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意义。
  • 通过亲自参与祭祀和派遣方士出海,汉武帝不仅展现了他对宗教和神秘事物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安定和社会和谐的关心与承诺。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影响力。

赏析:

  • 宗教仪式的重要性:在汉武帝时期,宗教仪式不仅是对祖先和神明的崇拜行为,更是维系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祭祀活动,汉武帝强化了自己作为天选之帝的形象,从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 方士的作用与影响:方士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炼丹术,还具有独特的预测能力和预言未来的能力。在汉武帝时期,方士们利用这些特长成为了他实现长生不老梦想的重要助手。
  • 社会文化背景:汉武帝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方士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力量的普遍接受程度。这种文化背景为方士们的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描写不仅展示了汉武帝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方士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的追求。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并从中得到启示和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