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以张汤为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作见知法,吏传相监司。用法益刻自此始。

八月,螟。

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谐。

菑川人公孙弘对策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则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则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

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
上以张汤为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作见知法,吏传相监司。用法益刻自此始。
八月,螟。
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谐。
菑川人公孙弘对策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则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则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

赏析: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中的一卷,记载了汉武帝时期张汤和赵禹两位官员如何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的事迹。诗中提到的“深文”是指张汤等人在制定法令时过分苛求细节,使得执法更加严苛。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犯罪行为,但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人性的过度压迫,缺乏人性化的关怀。

公孙弘在对策中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他认为应该通过公正的奖惩制度来引导民众的行为。他强调,如果统治者能够以身作则,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个公民,那么人民就会自然而然地遵守法律,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被迫行事。他还提到了通过教育和培养道德榜样的方式,来激励人们向善,减少犯罪的发生。

这首诗展示了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法治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通过严格的法制来维持社会秩序,同时通过教化人心来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