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时对者百馀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齐人辕固,年九十馀,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儒多疾毁固者,固遂以老罢归。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道,千馀里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弘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大说之,一岁中迁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是古代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历史。此诗通过描绘汉武帝刘彻与群臣的对话和决策过程,展示了其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注释及其赏析:
- 诗句翻译:
- 气同则从,声比则应:当君主的德政与民众的意愿相合时,天地之气也会随之和谐,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 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和则形和:在朝廷上,君臣之间相互尊重,国家就能实现政治和谐,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各个方面。
- 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自然界的阴阳调和,使得风调雨顺,自然灾害减少,农作物丰收,动物繁衍生息,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诗句注释:
- “气同则从,声比则应”:这里指的是当君主的德行得到民众的认可时,国家的政治环境就会和谐,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 “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和则形和”:这句话强调了君主与民众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只有当君臣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时,国家才能实现政治上的和谐。
- “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表明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良好,国家繁荣昌盛。
- 赏析:
-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汉文帝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即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冬天,刘彻到雍县祭祀五帝典礼的场景。通过描绘皇帝与臣子们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当时的君臣关系和政治氛围。
- 此诗还反映了汉代时期的政治理念,即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与民众同心协力,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诗中也提到了“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等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象征着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和注释,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描绘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而且也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理念。同时,诗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国家繁荣与和谐的美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