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王乃作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夫、将军、军吏、中二千石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汉使节。欲使人伪得罪而西,事大将军,一日发兵,即刺杀大将军。且曰:“汉廷大臣,独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等,如发蒙振落耳!”
王欲发国中兵,恐其相、二千石不听,王乃与伍被谋先杀相、二千石。又欲令人衣求盗衣,持羽檄从东方来,呼曰:“南越兵入界!”欲因以发兵。会廷尉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闻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中尉皆不至。王念,独杀相无益也,即罢相。王犹豫,计未决。太子即自刭,不殊。
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下公卿治其党与,使宗正以符节治王。未至,十一月,淮南王安自刭。杀王后荼、太子迁,诸所与谋反者皆族。
诗句:资治通鉴 ·卷十九 ·汉纪十一
译文:于是王便制作了皇帝的印章,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将军、军吏、中二千石(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官员)以及旁近郡太守、都尉的印章,作为汉使节的身份使用。他想让人伪装因犯罪被处刑而向西逃至大将军府,如果一天能发动兵变,就刺杀大将军。他甚至说:“汉朝的朝堂大臣,只有汲黯喜欢直言进谏,坚守节操和道义,难以用非理来迷惑;至于像劝说丞相弘等人,就像拨开云雾见日出那样轻而易举。”
注释: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编,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本卷为《资治通鉴》第九十九卷,属于西汉时期的内容。汉纪十一是该卷的第11篇,记载了汉世宗孝武皇帝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124年)的相关历史事件。
赏析:本诗描绘了西汉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动荡。汉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同时对外扩张,与匈奴等民族进行战争。这首诗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