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赦天下。
丁卯,立皇子据为太子,年七岁。
五月,乙巳晦,日有食之。
匈奴万人入上谷,杀数百人。
初,张骞自月氏还,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大宛在汉正西,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多善马,马汗血;有城郭、室屋,如中国。其东北则乌孙,东则于窴。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盐泽去长安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皆行国,随畜牧,与匈奴同俗。大夏在大宛西南,与大宛同俗。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诗句解读:
夏,四月,赦天下。
注释:夏季,四月,宣布全国大赦。
丁卯,立皇子据为太子,年七岁。
注释:在丁卯这一天,册立了皇子刘据为太子,年龄为七岁。
五月,乙巳晦,日有食之。
注释:五月三十日(乙巳晦),出现日食的现象。
匈奴万人入上谷,杀数百人。
注释:匈奴一万多人进入上谷郡,杀害了几百人。
**初,张骞自月氏还,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大宛在汉正西,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多善马,马汗血;有城郭、室屋,如中国。其东北则乌孙,东则于窴。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盐泽去长安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
注释:最初,张骞从月氏返回,详细向天子描述了西域各国的风俗习惯:“大宛在汉朝的西边,大约有万里距离。那里的人以农业为主,耕种田地;盛产良马,马的毛色像鲜血一样鲜艳;有城墙和房屋,与中国相同。它的东北面是乌孙国,东边是于阗国。于阗国的西边,所有的河流都向西流入西海,其东边,河水向东流入盐泽。盐泽地下水层中流动,其南部则是黄河的发源地。盐泽离长安有五千里远。匈奴人在右方占据着盐泽以东的位置,直到陇西长城以南,与羌族接壤,阻隔了汉朝的道路。”
**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
注释:臣在大夏时看到邛竹杖和蜀布,便问当地人:“这些东西是从哪里得来的?”当地人回答说:“我们是通过商人去市场上购买的身毒的物品。”身毒在大夏东南部大约几千里处,那里的人们以定居方式生活,风俗和文化与大夏相同。根据张骞的估计,大夏离汉朝约一万二千里,位于汉朝的西南部。现在身毒国又处于大夏东南几千里的地区,拥有蜀郡的物品,说明这些物品距离蜀郡并不遥远。如果前往大夏,需要经过羌族地区,路途艰险,羌族人会讨厌这样的行动;稍微偏北一些,就会被匈奴所夺取;如果从小蜀出发,应当选择捷径,但也没有敌人侵扰。”
译文:
夏,四月,赦天下。
译作:夏季第四个月,宣布全国大赦令。
丁卯,立皇子据为太子,年七岁。
译作:在丁卯这一天,册立了皇子刘据为太子,年龄为七年。
五月,乙巳晦,日有食之。
译作:五月三十日(乙巳晦),发生日食现象。
匈奴万人入上谷,杀数百人。
译作:匈奴一万人进入了上谷郡,杀死了几百人。
**初,张骞自月氏还,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大宛在汉正西,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多善马,马汗血;有城郭、室屋,如中国。其东北则乌孙,东则于窴。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盐泽去长安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
译作:最初,张骞从月氏返回,详细地向天子介绍了西域各国的风俗习惯:“大宛在汉朝的西方,大约有万里路程。那里的人们以农业为生,耕种田地;盛产良马,马的毛色像鲜血一般鲜艳;有城墙和房屋,与中国相似。它的东北面是乌孙国,东边是于阗国。于阗国的西边,所有河流都向西流入西海,其东边,水流向东流入盐泽。盐泽地下水层中流动,其南部则是黄河的起点。盐泽离长安有五千里的距离。匈奴人在右侧占据了盐泽以东的位置,一直延伸到陇西长城以南,与羌族接壤,阻塞了汉朝的道路。”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记录了张骞从月氏返回后对西域各国的描述以及汉朝与西域的关系。通过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张骞作为汉代外交使者的重要角色和他对外界的了解程度。同时,文中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地理信息和文化交流情况。张骞的记载对于研究汉代的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