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王然于等四道并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指求身毒国,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莋,南方闭巂、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滇王当羌谓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一二一年)

资治通鉴·第十九卷出自《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天子闻讯大宛等国:汉武帝听到有关大宛、大夏和安息等国家的信息。

  2. 均为大国且物产丰富:这些国家都拥有较大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资源,与中国有着类似的发展水平。

  3. 兵力较弱却重视汉朝财物:尽管实力有限,但这些国家却非常看重汉朝的财物,愿意与汉朝进行贸易往来。

  4. 北部有大月氏和康居等强国:在国家的北部地区,存在着强大的国家如大月氏和康居,他们拥有较强的军事力量。

  5. 可作为赂遗设利的对象:由于这些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汉朝可以采取贿赂或利益交换的方式与之建立友好关系。

  6. 诚得而以义属之:如果能够成功地将大宛等国家纳入汉朝的势力范围,将会使汉朝的疆域大大扩展。

  7. 重九译致殊俗:通过外交手段,可以促进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8. 威德遍于四海:汉朝的威望和德行将遍布整个四海之内,影响深远。

  9. 欣然以为然:汉武帝对此表示了高度的认可和支持,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推行的策略。

  10. 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王然于等四道并出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汉武帝派遣张骞率领使者王然于等人从蜀郡、犍为出发,分别从四条路线出发。

  11. 出冉、出徙、出邛、僰:他们经过冉、徙等地区,最终到达邛僰一带。

  12. 指求身毒国:他们的目标是寻找身毒国,这是一个位于印度的遥远国度。

  13. 各行一二千里:这四个路线的总距离加起来大约有一二千里。

  14. 北方闭氐、莋:在北部地区,有氐人、羌人等部落对他们的活动进行了阻挠。

  15. 南方闭巂、昆明:而在南部地区,又存在着由巂、昆明等民族组成的阻碍。

  16. 昆明之属无君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没有统一的首领,因此难以治理。

  17. 善寇盗:他们经常抢劫汉使,使得汉朝的使者屡屡受挫。

  18. 辄杀略汉使:每当汉使抵达时,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杀害或掠夺汉使。

  19. 终莫得通:因此这些地方一直无法与汉朝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20. 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朝开始探索通往身毒国的道路,并最终打通了通往滇国的通道。

  21. 滇王当羌谓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在滇国,当地国王对汉朝使者说:“你们汉朝和我相比怎样?”夜郎侯也作出了同样的回答。

  22. 以道不通故自为一州主:由于道路不通,这些地方的统治者开始自行建立政权,不再承认汉朝的宗主权。

  23. 不知汉广大:他们并不知道汉朝的广大和强盛。

  24. 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汉朝的使者回来后,向朝廷报告了滇国的情况,并强调其作为大国的地位以及能够效忠于汉朝的事实。

  25. 天子注意焉:汉武帝对这些信息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26. 乃复事西南夷:于是,汉武帝决定继续对南越等地进行管理。

这首诗描绘了汉武帝时期对外扩张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他对于边疆地区的关注和决心,以及他对汉朝疆域的不断拓展和对外政策的积极执行。通过对诗中内容的详细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外交策略和历史变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