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凡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因嬖人奏之。上大悦,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申公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与群臣后宫七十馀人俱登天。’”于是天子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拜卿为郎,使东候神于太室。

世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一一二年)

冬,十月,上祠五畤于雍,遂逾陇,西登崆峒。陇西守以行往卒,天子从官不得食,惶恐,自杀。于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新秦中或千里无亭缴,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上又幸甘泉,立泰一祠坛,所用祠具如雍一畤而有加焉。五帝坛环居其下四方地,为醊食群神从者及北斗云。十一月,辛巳朔,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则揖。其祠,列火满坛,坛旁亨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又云:“昼有黄气上属天。”太史令谈、祠官宽舒等请三岁天子一郊见,诏从之。

资治通鉴·卷二十 · 汉纪十二

原文
上行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凡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因嬖人奏之。上大悦,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申公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与群臣后宫七十馀人俱登天。’”于是天子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拜卿为郎,使东候神于太室。

译文
汉武帝在雍地祭祀天地神灵后,又巡视到了陇地的崆峒山。然而,陇西守派士兵前往行猎,天子随从官员们却无法获得食物,感到非常惶恐和绝望,最终自杀。于是汉武帝北出萧关,率领数万骑兵在新秦中打猎,以巩固边防并回师。新秦中地区有时距离亭燧甚远,因此汉武帝下令诛杀北地太守以下的所有官员。汉武帝又来到甘泉宫,建立了泰一祠坛,所用的祭祀物品比雍地的一畤更加丰富。五帝坛环绕在四方地的下面,用来祭祀众多神灵以及北斗星云。十一月一日,辛巳日,即冬至日,凌晨时分开始郊祭泰一,早晚分别祭拜太阳和月亮。祭祀时,用火将坛满烧,坛边摆放了烹饪用具。官员们报告说:“祭祀坛上有光。”又说:“白天有黄色的气体上升到天上”。太史令张谈、祠官宽舒等人建议每年天子应该举行一次郊祀活动,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赏析
这段记载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对于宗教信仰及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汉武帝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求神权的支持,以巩固皇权和增强国家的宗教色彩。其中,公孙卿的“黄帝得到宝鼎”的说法,显然是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方术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汉武帝试图通过宗教手段来提升自身的神圣地位。此外,汉武帝还通过建立泰一祠坛来加强与天地神灵的联系,以此来祈求国泰民安和边境的安全。这一行为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也是对古代宗教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本史学巨著,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录和深入分析,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相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指导现在,展望未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