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孝武皇帝中之下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一一零年)
冬,十月,下诏曰:“南越、东瓯,咸伏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朕将巡边垂,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乃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馀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于汉北阙。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徒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毋为也。”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詟,终不敢出。上乃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公孙卿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思慕,葬其衣冠。”上叹曰:“吾后升天,群臣亦当葬吾衣冠于东陵乎?”乃还甘泉,类祠太一。
资治通鉴 · 卷二十 · 汉纪十二
世孝武皇帝中之下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一一零年)
冬,十月,下诏曰:“南越、东瓯,咸伏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朕将巡边垂,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乃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馀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于汉北阙。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徒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毋为也。”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詟,终不敢出。上乃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公孙卿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思慕,葬其衣冠。”上叹曰:“吾后升天,群臣亦当葬吾衣冠于东陵乎?”乃还甘泉,类祠太一。
译文:
汉武帝在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冬季,十月,下诏书说:“南越国和东瓯国都已经归顺朝廷,但西蛮国和北夷国仍然不和睦。我将巡视边疆,亲自执掌军事大权,设置十二个部将军,亲自率领军队前去。”于是出发,从云阳向北经过上郡、西河、五原,走出长城,向北登上单于台,到达朔方郡,面对北河,部署了十八万骑兵,军旗连绵一千多里,以此来显示他的军事才能,威慑匈奴。汉武帝派遣使者郭吉告诉单于说:“南越王的头颅已经被悬挂在汉朝北方的阙上。如今你如果敢于打仗,天子亲自率领军队等着你;如果不能,你就向南称臣于汉朝,为什么要远远逃到漠北寒冷荒凉缺水草的地方去呢?不要这样做!”话音刚落,单于便大怒,当场斩杀了来见他的主客官,却留下了郭吉,把他迁到北海。然而匈奴人也因此畏惧起来,最终不敢出兵。汉武帝于是返回,在桥山祭祀了黄帝的坟墓,然后放下武器。汉武帝说:“我听说黄帝已经升天成仙,现在的大臣们思念他,为他修建了坟墓,穿上了他的衣冠。”汉武帝叹息道:“如果我也能升天成仙,大臣们也应该把我的衣冠安葬在东方的陵墓中吧?”于是汉武帝返回甘泉宫,仿照天上的太一天坛进行祭祀。
赏析:
此诗描绘了汉武帝巡视边疆并亲自率军出征匈奴的场景。诗中的汉武帝表现出强大的军事能力和威严的形象,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安定和百姓安宁的深深忧虑。诗中通过描述汉武帝的行程、行动及对匈奴的态度,展现了其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国家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汉武帝对于这些关系处理的策略和态度。整体上,此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汉武帝作为一代帝王的风采与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