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上与诸子疏,皇后希得见。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曰:“太子与宫人戏。”上益太子宫人满二百人。太子后知之,心衔文。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文等。太子曰:“第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皇后亦善自防闲,避嫌疑,虽久无宠,尚被礼遇。

诗句:

  •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二 · 汉纪十四”:这是《资治通鉴》的序言,提供了本篇的历史背景。
  • “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皇帝每次出行时,总是将后事委托给太子,并将宫中事务交给皇后处理。
  • “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太子在处理完政事后,将结果返回给皇帝,皇帝对于他的处理结果没有异议,有时候甚至不加以理会。
  • “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皇帝执法非常严厉,经常使用严厉的官吏。
  • “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太子性格宽容善良,经常纠正错误,虽然得到了百姓的好感,但是那些执行法律的大臣们却并不满意。
  • “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皇后担心自己会长期受到指责,因此经常告诫太子,应该保留皇帝的意图,不应该擅自做出决定。
  • “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卫青去世后,大臣们不再依赖外戚势力,而是开始构陷太子。
  • “上与诸子疏,皇后希得见”:皇帝与其他儿子关系疏远,只有很少的机会见到皇后。
  • “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太子曾经去拜访皇后,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出来。
  • “黄门苏文告上曰:‘太子与宫人戏’”:黄门官员苏文向皇帝报告说:“太子和宫人在一起玩耍。”
  • “上益太子宫人满二百人”:皇帝增加了太子的宫女数量,达到了二百人。
  • “太子后知之,心衔文”:太子后来知道这件事后,心里对苏文产生了怨恨。
  • “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苏文和一些小太监常融、王弼等人常常暗中观察太子的过失,然后向皇帝汇报。
  • “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文等”:皇后对此非常愤怒,命令太子向皇帝报告并杀掉苏文等人。
  • “第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太子回答说“不必因为过去的行为而担忧,皇上很聪明,不会被这些邪恶的人影响”,所以不需要害怕苏文等人。
  • “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有一次皇帝心情不太好,让常融去叫太子,常融发现太子面带喜色,但皇帝却没有说什么。
  • “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当太子到达时,皇帝发现太子面带泪水,但表面上却在欢笑,这让皇帝感到奇怪。经过进一步询问,皇帝发现了太子的真实意图,于是下令杀死了常融。
  • “皇后亦善自防闲,避嫌疑,虽久无宠,尚被礼遇”:皇后也很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被皇帝怀疑。即使长时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仍然受到皇帝的礼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