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贰师之出也,丞相刘屈氂为祖道,送至渭桥。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屈氂许诺。昌邑王者,贰师将军女弟李夫人子也;贰师女为屈氂子妻,故共欲立焉。会内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祝诅上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按验,罪至大逆不道。六月,诏载屈氂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贰师妻子亦收。贰师闻之,忧惧,其掾胡亚夫亦避罪从军,说贰师曰:“夫人、室家皆在吏,若还,不称意,适与狱会,郅居以北,可复得见乎!”贰师由是狐疑,深入要功,遂北至郅居水上。虏已去,贰师遣护军将二万骑度郅居之水,逢左贤王、左大将将二万骑,与汉军合战一日,汉军杀左大将,虏死伤甚众。军长史与决眭都尉煇渠侯谋曰:“将军怀异心,欲危众求功,恐必败。”谋共执贰师。贰师闻之,斩长史,引兵还至燕然山。单于知汉军劳倦,自将五万骑遮击贰师,相杀伤甚众;夜,堑汉军前,深数尺,从后急击之,军大乱败;贰师遂降。单于素知其汉大将,以女妻之,尊宠在卫律上。宗旅行遂灭。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一段历史,涉及到两位重要的人物——贰师将军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故事的背景设在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当时,李广利因女儿为皇后而备受宠爱,同时刘屈氂则是丞相,他对昌邑王立为太子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译文如下:
初,贰师之出也,丞相刘屈氂为祖道,送至渭桥。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屈氂许诺。昌邑王者,贰师将军女弟李夫人子也;贰师女为屈氂子妻,故共欲立焉。会内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祝诅上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按验,罪至大逆不道。六月,诏载屈氂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贰师妻子亦收。贰师闻之,忧惧,其掾胡亚夫亦避罪从军,说贰师曰:“夫人、室家皆在吏,若还,不称意,适与狱会,郅居以北,可复得见乎!”贰师由是狐疑,深入要功,遂北至郅居水上。虏已去,贰师遣护军将二万骑度郅居之水,逢左贤王、左大将将二万骑,与汉军合战一日,汉军杀左大将,虏死伤甚众。军长史与决眭都尉煇渠侯谋曰:“将军怀异心,欲危众求功,恐必败。”谋共执贰师。贰师闻之,斩长史,引兵还至燕然山。
诗中描绘了汉武帝时期两位重要人物的命运起伏和宫廷斗争的激烈场景。诗中的“丞相”和“将军”分别指的是李广利和刘屈氂。诗中描述了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权力争夺以及个人命运的转折。诗中充满了戏剧性和紧张感,展现了当时宫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和个人情感的纠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宫廷生活的复杂性,也展示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如何能够导致悲剧的发生,同时也表达了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该诗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而且通过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刻画,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以及历史进程中的权力斗争和道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