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昭皇帝上元凤四年(甲辰,公元前七七年)
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
甲戌,富民定侯田千秋薨。时政事壹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自守而已。
夏,五月,丁丑,孝文庙正殿火。上及群臣皆素服,发中二千石将五校作治,六日,成。太常及庙令丞、郎、吏,皆劾大不敬;会赦,太常轑阳侯德免为庶人。
六月,赦天下。
初,杅冞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贰师击大宛还,将赖丹入至京师。霍光用桑弘羊前议,以赖丹为校尉,将军田轮台。龟兹贵人姑翼谓其王曰:“赖丹本臣属吾国,今佩汉印绶来,迫吾国而田,必为害。”王即杀赖丹而上书谢汉。
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官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其弟尉屠耆降汉,具言状。骏马监北地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龟兹。介子至楼兰、龟兹,责其王,皆谢服。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会匈奴使从乌孙还,在龟兹,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匈,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
资治通鉴·汉纪十五 译文及注释
历史事件深度解读与分析
- 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成年礼)。
- 原文:甲戌,富民定侯田千秋薨。时政事壹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自守而已。
- 译文:春季,正月,丁亥日,孝昭帝举行了成年礼。在这一年中,所有重大事务都由大将军霍光决定;田千秋担任了丞相的职位,他谨慎稳重,自我约束。
- 注释:元服是中国古代男子的成年礼,标志着他正式进入成年阶段,开始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 赏析: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当时政治环境较为稳定,霍光作为国家重臣,拥有很大的权力和决策权。
- 夏,五月,丁丑,孝文庙正殿火。上及群臣皆素服,发中二千石将五校作治,六日,成。
- 原文:六月,赦天下。
- 译文:夏季,五月,丁丑日,孝文帝庙正殿发生火灾。皇帝和所有官员都穿上丧服,派遣中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和五校部队进行清理。清理工作用了六天时间,最终完成。
- 注释:中二千石是一个相当高级的官员级别,负责管理地方行政、司法、财政等事务。
- 赏析:这次火灾可能是由于疏忽或人为因素导致,但政府迅速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显示了政府的高效应对能力。
- 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
- 原文:六月,赦天下。
- 译文:楼兰国王去世之后,匈奴得知消息,派遣其质子安归回国,得以重新成为王。
- 注释:楼兰国位于中国西域的东部边缘地区,靠近汉朝边界。
- 赏析:匈奴对楼兰国的干预表明了当时边疆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同时也反映了汉朝与匈奴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
- 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
- 原文:楼兰国最为边陲之地,临近汉朝的疆域。楼兰国地理位置重要,处于东西方交通要道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 译文:楼兰国王去世后,匈奴得知这个消息,派其质子安归回国,并让他即位成为新的王。
- 注释:楼兰国地处西域东部,是古代连接中原与西域各国的重要通道之一。
- 赏析:此次匈奴的行动不仅影响了楼兰国内部的政治格局,还对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