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心忌故昌邑王贺,赐山阳太守张敞玺书,令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毋下所赐书。敞于是条奏贺居处,著其废亡之效曰:“故昌邑王为人,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疾痿,行步不便。臣敞尝与之言,欲动观其意,即以恶鸟感之曰:‘昌邑多枭。’故王应曰:‘然。前贺西至长安,殊无枭;复来,东至济阳,乃复闻枭声。’察故王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臣敞前言:‘哀王歌舞者张脩等十人无子,留守哀王园,请罢归。’故王闻之曰:‘中人守园,疾者当勿治,相杀伤者当勿法,欲令亟死。太守奈何而欲罢之?’其天资喜由乱亡,终不见仁义如此。”上乃知贺不足忌也。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元康三年(戊午,公元前六三年)
春,三月,诏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
资治通鉴
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春,三月,诏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
译文:
春季三月,皇帝下诏,将前昌邑王刘贺追封为海昏侯。
注释:
- 本诗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记录了汉宣帝时期的政治事件,包括皇帝对前昌邑王的追封。
- 诗歌中描述了皇帝对前昌邑王刘贺的不满,以及皇帝对他赏赐的不满,这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
- “盖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不能以化天下。”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于治国理念的看法,即只有奖赏和惩罚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 诗歌通过对前昌邑王的描述,展示了汉朝初期的政治风貌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 这首诗歌是研究汉朝时期政治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于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