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法,原秦、鲁之所消以为戒,考祥应之福。省灾异之祸,以揆当世之变,放远佞邪之党,坏散险诐之聚,杜闭群枉之门,方开众正之路,决断狐疑,分别犹豫,便是非炳然可知,则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显见其书,愈与许、史比而怨更生等。
是岁,夏寒,日青无光,显及许、史皆言堪、猛用事之咎。上内重堪,又患众口之浸润,无所取信。时长安令杨兴以材能幸,常称誉堪,上欲以为助,乃见问兴:“朝臣龂龂不可光禄勋,何邪?”兴者,倾巧士,谓上疑堪,因顺指曰:“堪非独不可于朝廷,自州里亦不可也!臣见众人闻堪与刘更生等谋毁骨肉,以为当诛;故臣前书言堪不可诛伤,为国养恩也。”上曰:“然此何罪而诛?今宜奈何?”兴曰:“臣愚以为可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勿令典事。明主不失师傅之恩,此最策之得者也。”上于是疑之。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十八 · 汉纪二十

原秦、鲁之所消以为戒,考祥应之福。省灾异之祸,以揆当世之变,放远佞邪之党,坏散险诐之聚,杜闭群枉之门,方开众正之路,决断狐疑,分别犹豫,便是非炳然可知,则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

【译文】:

我认为这个方法,可以仿效秦、鲁的做法来警戒自己,考察吉祥的征兆和福气。消除灾祸,来揣测当代的变化。远离谄媚邪恶的人,破坏聚合小人的集团,关闭那些奸邪的党徒的门路,让正直的人走出阴晦的道路,果断地解决疑难,明确地分辨迟疑,这样是非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那么各种怪异就都会消除,吉祥的事情就会接踵而至,这是太平的基础,也是万年的利益。

【注释】:

  1.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 卷二十八:指的是《资治通鉴》第二十八卷的内容。
  3. 汉纪二十:指的是《资治通鉴》第二十卷的内容。
  4. 原秦、鲁之所消以为戒:意指要学习秦国、鲁国的经验,以此来作为自己的警示。
  5. 考祥应之福:意指考察吉祥的迹象和福气。
  6. 省灾异之祸:意为减轻灾害和不吉利的事情。
  7. 揆当世之变:意为推断当代的变化。
  8. 放远佞邪之党:意为要疏远谄媚邪恶的人。
  9. 坏散险诐之聚:意为要摧毁聚集在一起的邪恶势力。
  10. 杜闭群枉之门:意为堵塞那些错误和不正的门路。
  11. 方开众正之路:意为要开启正直的道路。
  12. 决断狐疑:意为要果断地解决疑虑的事情。
  13. 分别犹豫:意为要明确地分辨迟疑的事情。
  14. 便是什么?便是非炳然可知:意为“便”是什么,“便是非炳然可知”,即是非非常清楚可以明白。
  15. 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意为各种怪异都消失了,吉祥的事情都来了。
    【赏析】:
    整首诗充满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反思。作者通过学习秦国、鲁国的方法,强调了要警惕身边的谄媚邪恶之人,以及那些聚集在一起的邪恶势力,同时还要开放道路给正直的人,这样才能使社会风气清明,国家长治久安。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于处理疑难问题的坚定态度和明晰判断,认为这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