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清河王竟为中山王。
匈奴呼韩邪单于民众益盛,塞下禽兽尽,单于足以自卫,不畏郅支,其大臣多劝单于北归者。久之,单于竟北归庭,民众稍稍归之,其国遂定。
孝元皇帝上永光二年(己卯,公元前四二年)
春,二月,赦天下。
丁酉,御史大夫韦玄成为丞相;右扶风郑弘为御史大夫。
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夏,六月,赦天下。
上问给事中匡衡以地震日食之变,衡上疏曰:“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徼幸,以身设利;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臣愚以为宜壹旷然大变其俗。夫朝廷者,天下之桢幹也。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也。《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今长安,天子之都,亲承圣化,然其习俗无以异于远方,郡国来者无所法则,或见侈靡而放效之;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晻,水旱之灾随类而至。陛下祗畏天戒,哀闵元元,宜省靡丽,考制度,近忠正,远巧佞,以崇至仁,匡失俗,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译文:孝元皇帝上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春,正月,辛丑日,孝宣皇帝的陵墓被安葬在杜陵;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赦。三月,丙午日,立皇后王氏,封其父亲禁为阳平候。朝廷下令减免三辅、太常、郡国公田以及苑中可节省的费用,以救济贫困百姓。如果百姓家中的财物不到一千钱,就向他们借贷种子和粮食以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此外,还封外祖父平恩戴侯的同产弟子中常侍许嘉为平恩侯。夏季,六月,由于民众遭受疾病和水灾的影响导致饥荒,朝廷命令太官减少膳食,减轻乐府官员的工作负担,减少苑中马的饲养数量,以救济受困的百姓。秋季九月,关东地区的郡国共十一处发生了洪水灾害,庄稼歉收,有人甚至因饥饿而互相残食。于是朝廷调拨旁郡的钱粮以救济受灾地区。皇上一直听说琅邪王吉、贡禹两位贤臣都学识渊博且行为清白,因此派遣使者征召他们。然而王吉因病去世,贡禹抵达京城后被拜为谏大夫。皇上多次询问政事并听取他的意见。王禹建议说:“古代的人君生活节俭,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没有其他额外的赋税和劳役,因此国家富足。高祖、孝文、孝景帝时,皇宫中的宫女人数不超过十人,厩中马匹也不过百余匹。后世争相奢侈浪费,这种风气越来越严重;而且各级官吏也开始相互效仿。臣认为像上古那样的生活固然难能可贵,应当适度借鉴古时的生活方式来自律。”

注释:

  • 译文参考了《资治通鉴》第二十八卷的原文及其翻译,结合了司马光的原著内容。
  • 译文中包含了原文的出处和作者信息,以便读者了解参考来源。
  • 对原文进行了逐句翻译,保持了原文的意思同时提供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 译文中适当添加了解释性的文字,帮助理解文中提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
  • 注释中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 译文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考虑到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
  • 译文中保留了原文的重要信息和关键概念,确保读者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
  • 译文中采用了规范的文言文格式,符合古代文献的书写习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