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始《国风》,《礼》本冠、婚。始乎《国风》,原情性以明人伦也;本乎冠、婚,正基兆以防未然也。故圣王必慎妃后之际,别适长之位,礼之于内也。卑不逾尊,新不先故,所以统人情而理阴气也;其尊适而卑庶也,适子冠乎阼,礼之用醴,众子不得与列,所以贵正体而明嫌疑也。非虚加其礼文而已,乃中心与之殊异,故礼探其情而见之外也。圣人动静游燕所亲,物得其序,则海内自修,百姓从化。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因时而动,以乱国家。故圣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义。《传》曰:‘正家而天下定矣!’”
初,武帝既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入海,广深与大河等,故因其自然,不堤塞也。是岁,河决于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

资治通鉴

卷二十九·汉纪二十一

【序言】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本卷主要记载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涵盖了武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背景。本卷内容涉及家庭伦理、礼制制度以及政治决策等多个方面,反映了西汉中期的政治风貌和社会动态。通过阅读本卷,可以深入了解汉代的政治体制、社会风俗以及文化发展情况。

原文及译文解读

1. 家国治理与礼制的重要性

“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始《国风》,《礼》本冠、婚。始乎《国风》,原情性以明人伦也;本乎冠、婚,正基兆以防未然也。故圣王必慎妃后之际,别适长之位,礼之于内也。”

  •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家庭和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从《诗经》的《国风》开始,通过分析情感来明确人际关系的规范;而《礼记》中的冠和婚礼则是建立家庭伦理的基石,以防止未来的问题。这表明,君主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上必须小心谨慎,确保家族内部的和谐。
  • 译文:因此,圣明的君主在处理妃子和王后的关系时,必须区分不同的地位,遵循礼教原则。这是因为家庭和睦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

2. 礼制的实际应用与区别

“卑不逾尊,新不先故,所以统人情而理阴气也;其尊适而卑庶也,适子冠乎阼,礼之用醴,众子不得与列,所以贵正体而明嫌疑也。”

  • 解释:这里的关键词“卑不逾尊”和“新不先故”分别指的是在家庭内部,地位尊贵者不可凌驾于低位者之上。这种规定有助于维持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平衡和社会秩序。而当家中有重要仪式(如冠礼)时,嫡长子(嫡子)会站在主位接受祝福(用醴),而其他子女则不能参与这样的仪式,这是为了突出嫡长子的地位并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 译文:礼制的应用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保持适当的尊重和距离,避免任何形式的超越或僭越。同时,通过嫡长子的特殊待遇来确立他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从而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稳定。

3. 国家的长期稳定与预防策略

“故圣人动静游燕所亲,物得其序,则海内自修,百姓从化。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因时而动,以乱国家。”

  •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在私生活中对亲情的珍视对于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如果领导者过于亲近某些亲戚或宠信小人,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 译文:因此,贤明的君主应当在闲暇时亲近亲友,使事物保持合理的顺序,这样整个国家就会自行修养和进步。相反,如果领导者过于亲近某些人而忽视了另一些重要的亲戚或朋友,那么那些擅长阿谀奉承的人就可能趁机作乱,扰乱国家秩序。

4. 预防措施与国家安全

“故圣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义。《传》曰:‘正家而天下定矣!’”

  • 解释:这里提到的“正家”是指整顿和稳固家庭结构,确保家庭内部的和谐与有序。而“天下定”则意味着整个国家将因为家庭关系的稳定而变得更加强大和安定。
  • 译文:因此,贤明的君主应该谨慎地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因个人私情影响国家的利益。正如《左传》所说:“整顿好家庭,就能让整个国家安宁。”这意味着只有在家庭得到妥善管理的情况下,国家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发展。

结语

通过对《资治通鉴·卷二十九·汉纪二十一》的逐句释义和译文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如何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汉代的政治、社会结构和治理理念。从家庭伦理到国家治理,每一个主题都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秩序、和谐与道德的重视。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也为今天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治国理政的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