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博既为丞相,上遂用其议,下诏曰:“定陶共皇之号,不宜复称定陶。尊共皇太后曰帝太太后,称永信宫;共皇后曰帝太后,称中安宫;为共皇立寝庙于京师,比宣帝父悼皇考制度。”于是四太后各置少府、太仆,秩皆中二千石。傅太后既尊后。尤骄,与太皇太后语,至谓之“妪”。时丁、傅以一二年间暴兴尤盛,为公卿列侯者甚众。然帝不甚假以权势,不如王氏在成帝世也。
丞相博、御史大夫玄奏言:“前高昌侯宏,首建尊号之议,而为关内侯师丹所劾奏,免为庶人。时天下衰粗,委政于丹,丹不深惟褒广尊号之义,而妄称说,抑贬尊号,亏损孝道,不忠莫大焉!陛下仁圣,昭然定尊号,宏以忠孝复封高昌侯;丹恶逆暴著,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奏可。又奏:“新都侯王莽前为大司马,不广尊尊之义,抑贬尊号,亏损孝道,当伏显戮。幸蒙赦令,不宜有爵土,请免为庶人。”上曰:“以莽与太皇太后有属,勿免,遣就国。”及平阿侯仁臧匿赵昭仪亲属,皆遣就国。
资治通鉴·卷三十四 · 汉纪二十六
汉孝哀皇帝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5年)春,正月,有星孛于牵牛。
译文:汉朝的孝哀皇帝在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5年)春天,正月,一颗星星出现于牵牛星座旁。
注释: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认为它位于银河东侧的天区。这颗星星的出现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天文现象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天象的关注和对宇宙秩序的敬畏。通过观察天象,人们试图预测未来的吉凶福祸,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