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以渭城西北原上永陵亭部为初陵,勿徙郡国民。
上既改号月馀,寝疾自若。夏贺良等复欲妄变政事,大臣争以为不可许。贺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宜退丞相、御史,以解光、李寻辅政。”上以其言无验,八月,诏曰:“待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信道不笃,过听其言,冀为百姓获福,卒无嘉应。夫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六月甲子诏书,非赦令,皆蠲除之。贺良等反道惑众,奸态当穷竟。”皆下狱,伏诛。寻及解光减死一等,徙敦煌郡。
上以寝疾,尽复前世所尝兴诸神祠凡七百馀所,一岁三万七千祠云。
傅太后怨傅喜不已,使孔乡侯晏风丞相硃博令奏免喜侯。博与御史大夫赵玄议之,玄言:“事已前决,得无不宜?”博曰:“已许孔乡侯矣。匹夫相要,尚相得死,何况至尊!博唯有死耳!”玄即许可。博恶独斥奏喜,以故大司空汜乡侯何武前亦坐过免就国,事与喜相似,即并奏:“喜、武前在位,皆无益于治,虽已退免,爵土之封,非所当也。皆请免为庶人。”上知傅太后素尝怨喜,疑博、玄承指,即召玄诣尚书问状,玄辞服。有诏:“左将军彭宣与中朝者杂问”,宣等奏劾“博、玄、晏皆不道,不敬,请召诣廷尉诏狱”。上减玄死罪三等;削晏户四分之一;假谒者节召丞相诣廷尉,博自杀,国除。
以下是对所提供文本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秋,七月,以渭城西北原上永陵亭部为初陵
- 释义:秋季,七月,孝哀皇帝将渭城西北的原上的永陵亭划为新的墓地。
- 赏析:此句反映了皇帝对祖先坟墓的重视,以及对风水和地理的选择。永陵是皇帝的重要陵寝,其选择不仅考虑地理位置,还可能涉及风水和历史意义。
- 勿徙郡国民
- 释义:不要迁移郡国民到新陵。
- 赏析:此句强调了对原有居民的保护,避免因迁葬而对他们造成不便或影响。
- 上既改号月馀,寝疾自若
- 释义:皇帝更改年号已一个多月,病情依旧稳定无大变化。
- 赏析:此句表达了皇帝尽管身体不适,但仍保持镇定的态度,体现了皇权的稳定和权威。
- 夏贺良等复欲妄变政事
- 释义:夏季,贺良等人再次试图胡乱改变政治事务。
- 赏析:此句揭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以及一些大臣试图通过政变来达到个人目的的行为。
- 大臣争以为不可许
- 释义:大臣们争论认为不应该答应贺良等人的要求。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大臣们对于政变的担忧和反对,强调了维护朝廷稳定的重要性。
- 贺良等奏言
- 释义:贺良等人上奏说。
- 赏析:这里指出贺良等人采取了直接向皇帝进言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政治主张。
- 六月甲子诏书
- 释义:在六月甲子这一天,有一道诏书颁布。
- 赏析:这句表明了诏书的内容和时间,暗示了这一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或意义。
- 非赦令,皆蠲除之
- 释义:这不是赦令,都是免除的。
- 赏析:这句话表明诏书的内容是宽宥而非惩罚,显示了皇帝的仁慈和对臣民的关怀。
- 贺良等反道惑众,奸态当穷竟
- 释义:贺良等人违背正道迷惑众人,他们的邪恶行径终将被揭露。
- 赏析:此句反映了贺良等人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政府的警惕,预示着他们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 皆下狱,伏诛
- 释义:他们都被关进了监狱,并最终被处决。
- 赏析:这句话标志着对贺良等人的严厉惩处,展示了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决心和力度。
- 寻及解光减死一等
- 释义:随后,加上解光从死刑中减刑一等。
- 赏析:这表明虽然贺良等人受到了惩处,但部分官员如解光得到了从轻发落的机会。
- 徙敦煌郡
- 释义:被迫流放至敦煌郡。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贺良等人被贬的结果,也显示了政府对这些人行为的强烈谴责。
- 上以寝疾,尽复前世所尝兴诸神祠凡七百馀所
- 释义:皇帝因为生病,重新恢复了前世所兴建的七百多个神庙。
- 赏析:这反映了皇帝对宗教活动的恢复和支持,也可能与他的健康状况有关。
- 一岁三万七千祠云
- 释义:一年祭祀的庙宇达到了三万七千座。
- 赏析:这个数字表明了祭祀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之大,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
本文描述了汉孝哀皇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情况,特别是涉及到政变、政治斗争和宗教祭祀等方面。通过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