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立鲁顷王子部乡侯闵为王。
上以寝疾未定,冬,十一月,壬子,令太皇太后下诏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罢南、北郊。上亦不能亲至甘泉、河东,遣有司行事而礼祠焉。
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东平王云及后谒自之石所祭,治石象瓠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河内息夫躬、长安孙宠相与谋共告之,曰:“此取封侯之计也。”乃与中郎谷师谭共因中常侍宋弘上变事,告焉。是时上被疾,多所恶,事下有司,逮王后谒下狱验治;服“祠祭诅祝上,为云求为天子,以为石立,宣帝起之表也。”有司请诛王,有诏,废徙房陵。云自杀,谒并舅伍宏及成帝舅安成共侯夫人放,皆弃市。事连御史大夫王崇,左迁大司农。擢宠为南阳太守,谭颍川都尉,弘、躬皆光禄大夫、左曹、给事中。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七年的历史。在这部作品中,关于汉纪二十六的内容,记录了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5年)的春天,一件重要的天象事件——牵牛星出现彗星的事件。具体如下:
- 天文现象:
- 牵牛星出现一颗彗星,这是一次重要的天文现象。
- 这一事件在古代被认为是不祥之兆,预示着国家的动荡和不安。
- 政治背景:
- 孝哀皇帝即位后,国家政治局势并不稳定,存在许多潜在的危机。
- 皇帝的健康问题和多病,使得朝政难以有效运作,加剧了政治危机。
- 宦官势力:
- 宦官势力在皇宫内逐渐壮大,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 宦官与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阴谋和政变。
- 社会影响:
- 彗星的出现引发了社会的恐慌和不安,人们纷纷议论国运和未来。
- 这种不祥的预兆使得社会对政治领袖的信任度降低,增加了政治不确定性。
- 历史评价:
- 尽管《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历史编纂作品,其内容可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彗星的出现无疑是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一个缩影。
- 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窥见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争斗的激烈程度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 文化象征: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彗星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反映了人们对未知和不稳定的恐惧。
- 这一自然现象也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如宋代苏轼的《赤壁赋》中就有“星陨月蚀”的描述。
- 历史启示:
- 通过对彗星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 这一事件也提醒现代人,自然灾害和政治不稳定都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中的彗星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天文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东汉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综合反映。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汉代的历史及其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