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又征孔光诣公车,问以日食事,拜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给事中,位次丞相。初,王莽既就国,杜门自守。其中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在国三岁,吏民上书冤讼莽者百数。至是,贤良周护、宋崇等对策,复深讼莽功德。上于是征莽及平阿侯仁还京师,侍太后。
董贤因日食之变以沮傅晏、息夫躬之策,辛卯,上收晏印绶,罢就第。
丁巳,皇太太后傅氏崩,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
丞相、御史奏息夫躬、孙宠等罪过,上乃免躬、宠官,遣就国;又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鲍宣上书曰:“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即位已来,父亏明,母震动,子讹言相惊恐。今日食于三始,诚可畏惧。小民正朔日尚恐毁败器物,何况于日亏乎!陛下深内自责,避正殿,举直言,求过失,罢退外亲及旁仄素餐之人,征拜孔光为光禄大夫,发觉孙宠、息夫躬过恶,免官遣就国,众庶歙然,莫不说喜。天人同心,人心说则天意解矣。乃二月丙戌,白虹干日,连阴不雨,此天下忧结未解,民有怨望未塞者也。侍中、驸马都尉董贤,本无葭莩之亲,但以令色、谀言自进,赏赐无度,竭尽府臧,并合三第,尚以为小,复坏暴室。贤父、子坐使天子使者,将作治第,行夜吏卒皆得赏赐,上冢有会,辄太官为供。海内贡献,当养一君,今反尽之贤家,岂天意与民意邪!天不可久负,厚之如此,反所以害之也!诚欲哀贤,宜为谢过天地,解雠海内,免遣就国,收乘舆器物还之县官,如此,可以父子终其性命;不者,海内之所仇,未有得久安者也。孙宠、息夫躬不宜居国,可皆免,以视天下。复征何武、师丹、彭宣、傅喜,旷然使民易视,以应天心,建立大政,兴太平之端。”上感大异,纳宣言,征何武、彭宣;拜鲍宣为司隶。
诗句
董贤因日食之变以沮傅晏、息夫躬之策,辛卯,上收晏印绶,罢就第。
译文
在一天的日食发生之际,哀帝召来孔光询问相关事宜,并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官阶为中二千石,担任给事中职务,位列丞相之下。起初,王莽刚被封到自己的封国,便闭门自守,其子王莽被杀奴仆后,王莽责备王莽,令其自杀。在封国三年期间,官吏百姓上书为王莽喊冤的奏书多达数百篇。直到本年,贤良周护、宋崇等在朝廷对策时,又大大颂扬了王莽的功绩。于是,哀帝征召王莽以及平阿侯仁返回京师,侍奉太后。
解析与讨论
对日食事件的处理方式
- 重视天象与政治关系: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天象被视为反映天命的重要标志,因此,哀帝在日食事件发生时特别留意,并采取措施应对。通过询问孔光,表达了对此事的重视和期待得到解决的意愿。
- 采纳臣子意见:孔光作为被召来的官员,其职责之一是向皇帝汇报国家大事,包括天象变化。哀帝通过此举也显示了自己对孔光及其建议的信任。
政治背景与影响
- 巩固皇权:通过这种方式,皇帝能够直接了解并干预国家大事,显示出皇帝对国家的全面掌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皇帝的权威和影响力。
- 处理朝政问题:通过召集大臣和贤良对策,哀帝能够从多方面获取处理政务的意见和方案,有助于提升朝政效率和质量。
社会反响与评价
- 舆论支持:贤良周护、宋崇等提出的政策和策略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这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对于改革和进步有一定的期待和需求。
- 批评与反思:虽然有大量颂扬王莽功绩的言论,但也有人对其政策提出批评,如驸马都尉董贤的奢侈生活和行为受到质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滥用和个人行为的监督和批判。
结论
通过这次事件,可以看出,哀帝试图通过天象的变化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同时通过收集各方意见来调整自己的政策。然而,这种处理方式也引发了关于权力运用和个人责任的思考,提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如何平衡各种力量,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公正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