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门郎张充等六人谋共劫莽,立楚王。发觉,诛死。
梓潼人哀章学问长安,素无行,好为大言,见莽居摄,即作铜匮,为两检,署其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其一署曰“赤帝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某者,高皇帝名也。书言王莽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图书皆书莽大臣八人,又取令名王兴、王盛,章因自窜姓名,凡十一人,皆署官爵,为辅佐。章闻齐井、石牛事下,即日昏时,衣黄衣,持匮至高庙,以付仆射。仆射以闻。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禅,御王冠,谒太后,还坐未央宫前殿,下书曰:“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属。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礻氐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始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幡皆纯黄,其署曰‘新使五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是关于王莽篡位事件的描述。下面是逐句解释和译文:
- 期门郎张充等六人谋共劫莽,立楚王。
译文:期门郎张充等六人策划一起劫持王莽,立楚王为帝。
- 发觉,诛死。
译文:他们的阴谋被发现,被处死。
接下来是诗句的注解和赏析:
- 期门郎张充等六人谋共劫莽:期门郎指的是宫廷中负责守卫宫门的人,而“张充等六人”则是指他们的名字。这里的“谋”表示他们计划一起行动,而“共劫莽”则表明他们的目标是要劫持王莽(即王莽)。王莽是汉朝的一位皇帝,但后来因为政治腐败而被废掉。
- 立楚王:这是他们计划的结果,即要立楚国的王为皇帝。
- 发觉,诛死:由于他们的行为被揭露,他们被处死。这反映了王莽统治时期,对于反对他的人采取的严厉手段。
- 梓潼人哀章学问长安,素无行,好为大言:梓潼人是地名,这里可能是一个误写,应为“梓潼人哀章学问长安”。哀章原本就没有什么德行,但他喜欢吹嘘自己的成就。他学习到了铜匮、两检等技术,还制作了“天帝行玺金匮图”和“赤帝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等假文件。
- 某者,高皇帝名也:“某者”指的是“高皇帝”的名字。
- 书言王莽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哀章伪造的文件宣称王莽才是真正的天子,而皇太后也是按照天命行事。
- 图书皆书莽大臣八人,又取令名王兴、王盛:书籍上记载了王莽的八位大臣的名字,还提到了王兴和王盛这两个名字。这可能是因为哀章想要借这些人物的名声来增加自己伪造文件的可信度。
- 章闻齐井、石牛事下,即日昏时,衣黄衣,持匮至高庙,以付仆射:当哀章听说齐井和石牛的事情后,就在黄昏时分穿上黄色的衣服,拿着铜匮来到高庙。他把铜匮交给了仆射。
- 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禅,御王冠,谒太后,还坐未央宫前殿,下书曰:在戊辰这一天,王莽到高庙接受金匮神禅,戴上王冠,向太后行礼,然后回到未央宫前殿。他发布了一封诏书。
- 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礻氐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赤帝指的是汉朝的高皇帝刘邦,刘邦曾经被封为赤帝。他的灵验继承了天命,传下了传国金策书。王莽感到非常敬畏,所以他不敢不恭敬地接受这份诏书。他决定在戊辰这一天正式登基,成为真天子。
- 定有天下之号曰新:确定了新的称号,即“新”。这个新的称号是为了取代王莽之前的朝代。
- 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他开始改变历法、更改服装的颜色、替换祭祀用的牲畜、改变旗帜上的图案和器具的形状。
- 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始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从农历十二月初一癸酉日开始算起,这一年就是始建国元年,并且以鸡鸣作为时间。
- 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幡皆纯黄,其署曰‘新使五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根据道德高尚的颜色选择服装的颜色,祭祀用的牲口应该用白色,使节的旌旗都是纯黄色。他还特别制作了一种名为“新使五威节”的旗帜,用来代表他对天帝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