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将即真,先奉诸符瑞以白太后,太后大惊。是时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舜既见太后,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馀,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莽又欲改太后汉家旧号,易其玺绶,恐不见听;而莽疏属王谏欲谄莽,上书言:“皇天废去汉而命立新室,太皇太后不宜称尊号,当随汉废,以奉天命。”莽以其书白太后,太后曰:“此言是也!”莽因曰:“此悖德之臣也,罪当诛!”于是冠军张永献符命铜璧文,言太皇太后当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莽乃下诏从之。于是鸩杀王谏而封张永为贡符子。

资治通鉴·卷三十六·汉纪二十八

王莽将即真,先奉诸符瑞以白太后,太后大惊。是时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舜既见太后,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馀,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
王莽又欲改太后汉家旧号,易其玺绶,恐不见听;而莽疏属王谏欲谄莽,上书言:“皇天废去汉而命立新室,太皇太后不宜称尊号,当随汉废,以奉天命。”莽以其书白太后,太后曰:“此言是也!”莽因曰:“此悖德之臣也,罪当诛!”于是冠军张永献符命铜璧文,言太皇太后当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莽乃下诏从之。于是鸩杀王谏而封张永为贡符子。

译文:

汉孝平皇帝元始三年(癸亥,公元三年)春天,太后派遣长乐少府夏侯藩、宗正刘宏、尚书令平晏纳采选见女。回来后,上奏称:”公女儿渐渐受到圣德化育的薰陶,容颜美好,应该承袭天道次序,供奉祭祀。”太师光、大司徒宫、大司空丰、左将军孙建、执金吾尹赏、行太常事、太中大夫刘秀及太卜、太史令穿着皮弁、素积,百官齐聚一堂。百官身着官服,头戴皮帽,身穿素色上衣。朱红色的衣服和素色的衣服相搭配,象征着贤良的品德。他们穿着朴素的服装,是为了表示谦逊有礼的态度。

《资治通鉴》卷28译文:

汉孝平帝下元始三年(癸亥,公元三年)春,正月辛丑日,把汉宣帝安葬在杜陵;赦免天下。三月丙午日,立皇后王氏,封王后的父亲禁为阳平候。因为三辅、太常、郡国公田以及苑可省减的部分来赈济贫民;钱财不足千钱的百姓,贷给种子、粮食。封外祖父平恩戴侯同产弟子中常侍许嘉为平恩侯。夏季六月,因为民众生病疫,命令太官减少膳食,减少乐府人员和苑马的数量,以此来救济穷困的人。秋九月,关东郡、国十一大水灾发生,饥饿的人很多,有的甚至互相残杀。朝廷转向旁郡调拨钱财粮食来救援。皇上听说琅邪王吉、贡禹都明经洁行,派遣使者征召他们。王吉因病去世。贡禹到达京师,拜为谏大夫。皇上多次虚心请教政务,贡禹上奏说:“古人做君主节俭节约,十分之一的收入用来纳税,没有其他的赋税徭役,所以家庭富裕,人人满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的宫女不过十余人,厩马百多匹。后来的帝王争相奢侈,逐渐更加奢侈;朝臣们也都相互效法。我认为如果像上古那样节俭,就应当稍微放松一些来自我节制。“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讲述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太后派长乐少府夏侯藩、宗正刘宏、尚书令平晏纳采选见女的故事,展示了西汉末年的政治斗争和宫廷生活。诗中描绘了太后对王莽篡位的震惊反应,以及王莽如何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传国玺。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和人们对权威的敬畏。

在诗的开头部分,描述了太后对王莽篡位的反应,她认为王莽不应该篡夺汉朝的统治权,而是应该在汉朝灭亡后继承王位。太后的话语充满了愤怒和悲痛,表达了她对于王莽篡位的强烈不满。然而,由于王莽已经篡位,太后只能无奈地交出传国玺。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和人们对于权力的渴望。

诗篇描绘了王莽如何想要得到传国玺。他派人向太后索取传国玺,但太后坚决不给他。王莽对此感到愤怒,他威胁说王莽会杀害太后的儿子和家族。太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和家族的安全,只得交出传国玺。这段描写展示了王莽的野心和他对权力的执着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威的恐惧和敬畏。

在诗歌的结尾部分,描述了王莽为太后举办的盛大宴会和歌舞升平的场景。然而,这些欢乐并不能掩盖王莽篡位的事实。最后,诗篇揭示了王莽的结局,他被揭发为悖德之人,最终被处死。这一结局预示着王莽的失败和西汉王朝的终结。

这首诗通过讲述汉元始三年的故事,展现了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还揭示了人们对于权力的渴望和追逐。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关注历史的教训和警示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