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扬雄卒。初,成帝之世,雄为郎,给事黄门,与莽及刘秀并列;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莽、贤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雄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好古乐道,欲以文章成名于后世,乃作《大玄》以综天、地、人之道;又见诸子各以其智舛驰,大抵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惑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号曰《法言》。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忽之;唯刘秀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巨鹿侯芭师事焉。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顾君与谭不及见也。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则必度越诸子矣!”
【译文】
今年,扬雄去世。当初,成帝的时候,扬雄任郎官,给事黄门,与王莽和刘秀并列;哀帝初年,又和董贤同在朝为官。王莽、董贤担任三公,权力超过了君主,所推荐的人没有不提拔的,然而扬雄三代都没有升迁过官职。到王莽篡位时,扬雄因为年纪大了,地位很久没有变动,就转任大夫。他淡泊权谋利禄,喜爱古文化乐道,想通过文章成名于后世,于是作了《大玄》来总结天、地、人的道理;他又看到各家各派的人都根据自己的才智相互争辩,大多诋毁圣人,因此作怪迂、析辩诡辞来扰乱世事,虽然只是小辩,最终破坏了大道而迷惑众人,使人们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所以有人问扬雄什么,他总是用法律回答,号称《法言》。他专心于内,不求于外,在当时的人看来都忽视他;只有刘秀和范逡敬重他,而桓谭认为他独一无二,巨鹿侯芭师事他。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听说扬雄死后说:“你常常称扬雄的书,怎么能流传于后世呢?”桓谭说:“一定会流传下去,不过你我都不能见到罢了。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的爵位容貌不能吸引人,所以轻视他的书。过去老聃著有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好之者还认为胜过《五经》,从汉文帝、景帝之君及司马迁都有这样的话。现在扬雄的书文义至深,而论说不违背圣人,那就必定超过诸子了!”
【注释】
是岁:这一年。
扬雄:西汉后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曾受诏校秘书,专治《周易》、《春秋》、《礼记》等。后因反对新莽政治,下狱处死。
初,成帝之世:当初,成帝时期。
给事黄门:给皇帝当差,侍候皇帝左右的人。
刘秀:光武帝,原名刘秀。
董贤:东汉初期的权臣,封高平侯。
王莽:王莽(前45—23),西汉末年政治家、改革家,汉哀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王莽始建国元年(前9),封安国公。建元二年(140),立为大司马,摄皇帝位。
范逡:范逡(生卒年不详),字少明,汝阴酇(今安徽亳州)人。王莽时曾任司命卿,后避王莽乱南归,隐居教授于九江。东汉建立后,拜太中大夫。后以病免官回家。
桓谭:字君山,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峄城)人。西汉末年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巨鹿侯芭:巨鹿侯芭,东汉时期人物,生平事迹不详。
大司空:官名,掌管全国土木工程建筑的官吏。
纳言:官名,掌传达宣达命令,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度:通“渡”。
绝伦:无与伦比。
【赏析】
此诗首句点明了诗人对扬雄逝世的感慨。接下来四句写扬雄为人淡泊名利,爱好古文化乐道,想通过文章传世。最后四句则表明作者对扬雄作品的高度评价。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能表达出深沉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