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樊崇起兵于莒,众百馀人,转入太山。群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馀人。崇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共还攻莒,不能下,转掠青、徐间。又有东海刁子都,亦起兵钞击徐、兗。莽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
乌累单于死,弟左贤王舆立,为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舆既立,贪利赏赐,遣大且渠奢与伊墨居次云女弟之子醯椟王,俱奉献至长安。莽遣和亲侯歙与奢等俱至制虏塞下,与云及须卜当会;因以兵迫胁云、当,将至长安。云、当小男从塞下得脱,归匈奴。当至长安,莽拜为须卜单于,欲出大兵以辅立之,兵调度亦不合。而匈奴愈怒,并入北边为寇。
王莽下天凤六年(己卯,公元一九年)
春,莽见盗贼多,乃令太史推三万六千岁历纪,六岁一改元,布天下。下书自言己当如黄帝仙升天,欲以诳耀百姓,销解盗贼。众皆笑之。

【诗句】:

  1. “资治通鉴 · 卷三十八 · 汉纪三十” - 此句表明这是《资治通鉴》中汉朝的第三十章。
  2. “琅邪樊崇起兵于莒,众百馀人,转入太山” - “琅邪”指的是地名,位于山东省;”樊崇”是人名,这里指他开始在莒地起兵;”转行”意味着军队转移;”太山”是地名,位于山东省中部;”众百馀人”指的是军队的人数,”转入太山”表示军队转移到太山地区;”群盗”指的是盗贼;”附之”是依附的意思;”一岁间至万馀人”描述了军队迅速壮大的情况,一年之内人数增加到一万以上;”崇”是人名,指樊崇。
  3. “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 - “同郡人”指的是同一郡的人;”逄安”是人名,这里指他开始在同郡起兵;”复引从崇”意思是跟随樊崇一起行动;”合数万人”指的是军队的数量,有数万人;”东海”是地名,位于江苏省东部;”徐宣、谢禄、杨音”是人名,指他们分别在东海起兵;”合数万人”再次强调了军队的人数;”复引从崇”表示他们又跟随樊崇的行动。
  4. “共还攻莒,不能下,转掠青、徐间” - “共还攻莒”指的是共同返回攻击莒地;”不能下”意思是未能攻克莒地;”转掠青、徐间”指的是转而在青州和徐州之间进行抢劫;这些描述说明了他们的军队在攻打莒地失败后,又进行了一次掠夺活动,地点是在青州和徐州之间的地区。
  5. “又有东海刁子都,亦起兵钞击徐、兖” - “又有”表示还有其他的人或事件;”东海”是地名,位于江苏省东部;”刁子都”是人名,指他开始在东海起兵;”亦起兵钞击徐、衮”意思是他也发起了对徐州和兖州的袭击;”钞击”是指进行偷袭或攻击;”徐、兖”是地名,分别指徐州和兖州两个地区。
  6. “莽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 - “莽使”表示王莽派遣使者;”使者”是使者的称呼;”发郡国兵击之”指的是动员各个郡县的兵力来攻击他们;”不能克”意思是未能攻克敌人;这些描述说明了王莽为了对付起兵的刁子都等人,派出了使者去动员各地的兵力进行攻击,但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7. “乌累单于死,弟左贤王舆立,为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舆既立,贪利赏赐,遣大且渠奢与伊墨居次云女弟之子醯椟王,俱奉献至长安。莽遣和亲侯歙与奢等俱至制虏塞下,与云及须卜当会;因以兵迫胁云、当,将至长安。云、当小男从塞下得脱,归匈奴。当至长安,莽拜为须卜单于,欲出大兵以辅立之,兵调度亦不合。而匈奴愈怒,并入北边为寇。” - “乌累单于死”指的是乌累单于死亡;”左贤王舆立”是指其弟左贤王舆继位成为单于;”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是他的新称号;”舆既立,贪利赏赐”指的是即位之后,左贤王舆贪图利益和赏赐;”遣大且渠奢与伊墨居次云女弟之子醯椟王,俱奉献至长安”指的是他将大且渠奢和伊墨安排在他女儿的儿子醯椟王的后面,一同向长安贡献贡品;”王莽遣和亲侯歙与奢等俱至制虏塞下,与云及须卜当会;因以兵迫胁云、当,将至长安。云、当小男从塞下得脱,归匈奴。当至长安,王莽拜为须卜单于,欲出大兵以辅立之,兵调度亦不合。而匈奴愈怒,并入北边为寇。”这部分描述了左贤王舆继位后的行为及其与王莽的关系。左贤王舆继位后,他贪图利益和赏赐,派遣大且渠奢和伊墨排在其后,并向长安贡献贡品。同时,他也用武力胁迫乌累国的云和须卜当,迫使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当云和须卜当的小儿子从长城下逃脱并回到匈奴后,当也被任命为须卜单于,王莽试图派遣大军帮助他登基,但计划并未实现。然而,匈奴对他们的不满情绪却越来越强烈,甚至进入了北部边界成为侵略者。
    【译文】:
  8. 《资治通鉴·卷三十八·汉纪三十年》:这是指《资治通鉴》中的第38章,即东汉初年的汉纪第三十篇。
  9. 琅邪樊崇起兵于莒,众百馀人,转入太山。群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馀人。崇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共还攻莒,不能下,转掠青、徐间。又有东海刁子都,亦起兵钞击徐、兗。王莽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
  10. 乌累单于死,弟左贤王舆立,为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舆既立,贪利赏赐,遣大且渠奢与伊墨居次云女弟之子醯椟王,俱奉献至长安。王莽遣和亲侯歙与奢等俱至制虏塞下,与云及须卜当会;因以兵迫胁云、当,将至长安。云、当小男从塞下得脱,归匈奴。当至长安,莽拜为须卜单于,欲出大兵以辅立之,兵调度亦不合。而匈奴愈怒,并入北边为寇。
    【赏析】:
    本诗主要记录了汉代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诗中详细描述了王莽时期的一些政治事件和历史背景。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以及人们对于权力和财富的追求。
    诗中提到了“资治通鉴 · 卷三十八 · 汉纪三十”,这说明这是《资治通鉴》中有关汉朝第三十章的描述。通过对这一篇章的内容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诗中描述了琅邪人樊崇在莒地起兵的情况,以及后来他的部下逄安、东海人徐宣等人也纷纷起兵反抗王莽的统治。这些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提到了乌累单于死后,其弟左贤王舆继位成为单于的事件。这表明王莽试图通过控制地方政权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然而,这种统治方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匈奴的愤怒和反抗。
    诗中提到了王莽任命须卜单于的事情以及他的计划和行动结果。这些描述展现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详细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