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戊申朔,兵从宣平城门入。张邯逢兵见杀;王邑、王林、王巡、带足恽等分将兵距击北阙下,会日暮,官府、邸第尽奔亡。己酉,城中少年硃弟、张鱼等恐见卤掠,趋讙并和,烧作室门,斧敬法闼,呼曰:“反虏王莽,何不出降!”火及掖庭、承明,黄皇室主所居。黄皇室主曰:“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
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莽绀袀服,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按式于前,莽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庚戌,旦明,群臣扶掖莽自前殿之渐台,欲阻池水,公卿从官尚千馀人随之。王邑昼夜战,罢极,士死伤略尽;驰入宫,间关至渐台,见其子侍中睦解衣冠欲逃,邑叱之,令还,父子共守莽。军人入殿中,闻莽在渐台,众共围之数百重。台上犹与相射,矢尽,短兵接。王邑父子、带++足恽、王巡战死,莽入室。下餔时,众兵上台,苗訢、唐尊、王盛等皆死。商人杜吴杀莽,校尉东海公宾就斩莽首;军人分莽身,节解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公宾就持莽首诣王宪。宪自称汉大将军,城中兵数十万皆属焉。舍东宫,妻莽后宫,乘其车服。癸丑,李松、邓晔入长安,将军赵萌、申屠建亦至。以王宪得玺绶不上,多挟宫女,建天子鼓旗,收斩之。传莽首诣宛,县于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三十九 · 汉纪三十一
译文:
九月戊申朔日,王莽的部队从宣平城门进入。张邯在遭遇士兵时被杀;王邑、王林、王巡、带足恽等分别率领军队对抗北阙下的敌军,当傍晚来临,官府和贵族家中的家眷都纷纷逃离。己酉,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人担心受到掠夺,他们迅速联合起来。他们将门窗烧毁,并攻击王莽的宫殿。他们高呼:“反贼王莽,为何不出降!”火势蔓延至掖庭和承明宫,黄皇室主居住的地方。黄皇室主说:“有何面目见汉朝家?”最终她选择跳入火中自尽。王莽在宣室前殿逃避火焰,但火势始终跟随着他。他穿着绀袀服,手持虞帝匕首。天文郎站在前方,而王莽则随着斗柄坐下。他说:“上天赋予我德,汉朝的军队如何能伤到我?”庚戌,天刚亮,群臣扶着王莽从前殿走向渐台,想利用池水阻挡敌军,公卿和官员有一千多人跟随他。王邑昼夜战斗,疲惫至极,士兵几乎全部战死。他骑马冲进宫中,经过曲折才到达渐台,发现他的儿子侍中睦已经穿戴好衣服准备逃跑,王邑喝止他,令他返回,父子二人共同保卫王莽。军人进入宫中,听到王莽在渐台上的情况,大家围着他数百层。台上的守军还与他进行射箭,直至箭矢用尽,短兵相接。王邑父子、带++足恽、王巡战死,王莽进入屋内。下餔时,众兵上了渐台,苗訢、唐尊、王盛等都被杀死。商人杜吴刺杀了王莽,校尉东海公宾就砍下了王莽的头。军人将王莽的身体肢解,并将他的头颅分切后争夺。公宾就持着王莽的首级去见王宪。王宪自称是汉朝大将军,城内数十万名士兵全部归附于他。舍东宫,他娶了王莽的后宫,并骑着她的车辆和服饰。癸丑,李松、邓晔进入长安,将军赵萌、申屠建也到达。因为王宪没有交出玺绶,又多挟持宫女的缘故,申屠建举起天子的大旗,并收缴了他的首级。他传讯王莽的首级到了宛城,悬挂在市上示众。百姓一起袭击它,甚至有人切断它的舌头来食用。
注释:
①资治通鉴:书名,由司马光编纂,是一部记载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史书。
②卷三十九:表示这是《资治通鉴》中的第39卷。
③更始元年:公元1年,标志着新朝的开始。
④汉兵:东汉王朝的军队。
⑤下江兵:指来自东方(可能是江东地区)的军队。
⑥甄阜、梁丘赐:两位将领的名字,参与了对王邑的攻击事件。
⑦宛:地名,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中国河南省南阳市附近。
⑧汉兵与下江兵共攻甄阜、梁丘赐:描述了一场战役的双方情况。
⑨斩之:指的是击杀或杀死敌人的行为。
⑩杀士卒二万余人:表明战斗中损失了大量的士兵。
⑪严尤、陈茂:两位将领的名字,参与了抗击王莽的行动。
⑫据宛:占据宛城,这里指的是王莽控制了南阳地区。
⑬黄皇室主:指的是汉哀帝刘欣的后代,她在王莽篡位后被迫自杀。
⑭绀袀服:一种深蓝色的礼服。
⑮虞帝匕首:一把古代传说中的神器,可能象征着王权。
⑯天文郎:一名负责观测星象的官员。
⑰斗柄:北斗七星的位置,象征方向或权威。
⑱天生德于予:意即上天赋予了我德,暗示王莽自视甚高且自负。
⑲汉兵其如予何!:表达了面对汉朝军队时的无助感和绝望。
20赏析:《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光,全书共约294卷,起于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的三家分晋,止于章和元年的更始二年。该书以严谨的史实、详实的记载和深入的分析著称,被誉为“史学巨匠”。本诗选自《资治通鉴》,通过描绘王莽末年的混乱局面,展现了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现实。诗中不仅记录了王莽的残暴统治和汉朝军队的反击,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由和和平的渴望。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悲愤与无奈,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