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后历沛郡太守、大司徒司直,在位恭俭,布被瓦器,妻子不入官舍。后以病归,一岁复征;至荥阳,疾笃,不任进道,过其友人。友人不肯见,曰:“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遂拒之。良惭,自后连征不应,卒于家。
元帝之世,莎车王延尝为侍子京师,慕乐中国。及王莽之乱,匈奴略有西域,唯延不肯附属,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延卒,子康立。康率傍国拒匈奴,拥卫故都护吏士、妻子千馀口。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窦融乃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国皆属焉。

王良的事迹,在《资治通鉴》中有所记载。王良后历沛郡太守、大司徒司直,在位恭俭,布被瓦器,妻子不入官舍。他的事迹显示了他清廉自守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对于权力的谨慎和节制。

元帝之世,莎车王延尝为侍子京师,慕乐中国。及王莽之乱,匈奴略有西域,唯延不肯附属,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延卒,子康立。康率傍国拒匈奴,拥卫故都护吏士、妻子千馀口。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窦融乃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国皆属焉。这一事迹表明了康王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以及他领导下的西域各国对他的认可和归顺。

译文:
王良后来历任沛郡太守、大司徒司直,在任期间恭敬俭朴,用布匹覆盖瓦器,妻子儿女都不进入官府。后来因病回家,一年后又征召;到达荥阳,病情加重,不能继续进发,路过友人处。友人不愿见面,说:“没有忠言奇谋而获得大位,为什么往来屑屑不惮烦呢?”于是拒绝了邀请。王良感到惭愧,从此后连连征召也不应诺,最终在家中去世。在元帝时期,莎车国王延曾经作为侍子到京,仰慕并热爱中原文化。随着王莽之乱,匈奴逐渐控制了西域,只有延不肯依附于他们,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孙们:“我们应当侍奉汉朝,这是无法辜负的。”延去世后,他的儿子康继位。康率领周围的国家抵抗匈奴,保卫着旧都护的官吏和妻子儿女一千多人。他在河西发布檄文,询问中原的情况。窦融于是秉承皇帝的命令,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个国家都归属于他。

赏析:
王良和康王的故事展现了两位君主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忠诚与担当。王良的廉洁自律、对权力的态度,以及他的逝世,都体现了古代官员应有的品质。康王则通过他的领导才能和对外扩张政策,成功地维护了西域的稳定和繁荣。这两位君主的故事,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于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反映。通过对这两个故事的理解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性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