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末,交趾诸郡闭境自守。岑彭素与交趾牧邓让厚善,与让书,陈国家威德;又遣偏将军屈充移檄江南,班行诏命。于是让与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锡光者,汉中人,在交趾,教民夷以礼义。帝复以宛人任延为九真太守,延教民耕种嫁娶。故岭南华风始于二守焉。
是岁,诏征处士太原周党、会稽严光等至京师。党入见,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博士范升奏曰:“伏见太原周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等,蒙受厚恩,使者三聘,乃肯就车。及陛见帝廷,党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偃蹇骄悍,同时俱逝。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臣愿与坐云台之下,考试图国之道。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而敢私窃虚名,夸上求高,皆大不敬!”书奏,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罢之。”帝少与严光同游学,及即位,以物色访之。得于齐国,累征乃至;拜谏议大夫,不肯受,去,耕钓于富春山中。以寿终于家。
诗句:资治通鉴 · 卷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王莽末,交趾诸郡闭境自守。岑彭素与交趾牧邓让厚善,与让书,陈国家威德;又遣偏将军屈充移檄江南,班行诏命。于是让与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锡光者,汉中人,在交趾,教民夷以礼义。帝复以宛人任延为九真太守,延教民耕种嫁娶。故岭南华风始于二守焉。
译文:在王莽末年,交趾的各郡关闭边境自己守卫着。岑彭平时就和交趾的太守邓让关系非常好,他给邓让写了一封信,信中陈述了汉朝的强大和威望。同时,他还派了一个偏将军名叫屈充的人到长江以南去宣布皇帝的命令。因此邓让和他的一些同僚们也相继派遣使者向汉朝进贡。邓让被封为列侯。锡光是来自汉中的人在交趾教授百姓礼仪。后来汉明帝又任命宛县的人任延当九真的太守,让他在那里教化百姓,推广农耕和婚嫁的知识。因此,岭南地区开始有了良好的风气。
注释:王莽末 - 指王莽时期的末期,指的是公元9年至23年(新朝建立至王莽被推翻)这个时间段内的历史事件。
闭境自守 - 指关闭边境进行自我防守。
岑彭 - 东汉名将,以军事才能著称,曾平定荆州等地叛乱。
邓让 - 交趾郡的太守。
与让书 - 给邓让写信。
陈国家威德 - 陈述国家的强大和威望。
偏将军 - 古代军队的中级将领职务。
屈充 - 名字可能是虚构的,但应为历史人物或虚构角色,具体身份不详。
江南 - 泛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班行诏命 - 在地方上颁布诏书命令。
江夏太守 - 古代官职名,掌管江夏郡的政务。
武陵太守 - 古代官职名,掌管武陵郡的政务。
长沙相 - 古代官职名,管理长沙郡的地方行政事务。
桂阳太守 - 古代官职名,掌管桂阳郡的政务。
零陵太守 - 古代官职名,管理零陵郡的地方行政事务。
苍梧太守 - 古代官职名,管理苍梧郡的地方行政事务。
交趾太守 - 古代官职名,管理交趾郡的地方行政事务。
锡光者 - 即锡光,此处为作者引用的人物名称。
汉中人 - 锡光来自汉代的某个地方。
教民夷以礼义 - 教导百姓学习礼仪和道理。
帝 - 指汉明帝刘庄。
宛人 - 指居住在南阳郡的人。
任延 - 东汉时期著名的官员,以治理水患而闻名。
九真太守 - 古代官职名,掌管九真郡的政务。
钓采华名 - 追求虚名,这里可能含有贬义。
图国之道 - 研究治理国家的方法。
罢之 - 停止对周党的征召。
伏谒 - 跪拜见君,表示谦逊。
考图国之道 - 考察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
不如臣言 - 不符合我的建议。
伏虚妄之罪 - 承认错误。
伏实妄之过 - 承认自己的错误。
敢窃虚名,夸上求高,皆大不敬! - 敢于窃取虚名并自夸,这是极其不敬的。
赐帛四十匹,罢之 - 赏赐布帛四十匹,并停止了他的征召。
帝少与严光同游学,及即位,以物色访之。得于齐国,累征乃至;拜谏议大夫,不肯受,去,耕钓于富春山中。以寿终于家 - 汉明帝年轻时曾经跟从严光一起游历学习,即位后,用各种方式寻找严光,最后在齐国找到了他,多次征召都没有成功,最终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但是他却拒绝接受这个职位,于是离开朝廷,在富春山里过着隐居的生活直至去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明帝时期,为了稳定边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中央政府的影响力。通过岑彭与邓让之间的书信往来,展现了两位地方官员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支持。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任延担任九真太守时对当地百姓的影响,特别是他如何教育百姓种植和结婚等日常活动。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汉明帝时期对边疆地区的重视,还展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