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丁巳,封皇子辅为右翊公,英为楚公,阳为东海公,康为济南公,苍为东平公,延为淮阳公,荆为山阳公,衡为临淮公,焉为左翊公,京为琅邪公。癸丑,追谥兄縯为齐武公,兄仲为鲁哀公。帝感縯功业不就,抚育二子章、兴,恩爱甚笃。以其少贵,欲令亲吏事,使章试守平阴令,兴缑氏令。其后章迁梁郡太守,兴迁弘农太守。
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乃诏下州郡检核。于是刺史、太守多为诈巧,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优饶豪右,侵刻赢弱。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奉街上得之”,帝怒。时东海公阳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由是益奇爱阳。遣谒者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
资治通鉴·卷四十三 · 汉纪三十五
夏,四月,丁巳,皇子辅为右翊公,英为楚公,阳为东海公,康为济南公,苍为东平公,延为淮阳公,荆为山阳公,衡为临淮公,焉为左翊公,京为琅邪公。癸丑,追谥兄縯为齐武公,仲为鲁哀公。帝感縯功业不就,抚育二子章、兴,恩爱甚笃。以其少贵,欲令亲吏事,使章试守平阴令,兴缑氏令。其后章迁梁郡太守,兴迁弘农太守。
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乃诏下州郡检核。于是刺史、太守多为诈巧,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优饶豪右,侵刻赢弱。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奉街上得之”,帝怒。时东海公阳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由是益奇爱阳。遣谒者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诗句如下:
- 诗句一: 资治通鉴·卷四十三·汉纪三十五,建武十二丙申(公元三六年),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将魏堂、公孙永于鱼涪津。遂围武阳。
- 译文: 《资治通鉴》记载,建武十二年的丙申日,即公元三六年春季,正月时,吴汉将军在鱼涪津击败了公孙述的将领魏堂和公孙永,随即围攻了武阳。
详细赏析:
诗中人物与事件背景:诗句中的“吴汉”是东汉时期的名将,而“公孙述”则是当时蜀地的一位割据势力首领。此次战役发生于建武十二年的春季,标志着吴汉将军在对抗公孙述的斗争中取得了显著的军事胜利。
历史背景与意义:《资治通鉴·卷四十三·汉纪三十五》记录了这场战役的背景和经过,突显了东汉初期的政治动荡以及各派力量之间的争斗。此战役不仅是吴汉将军个人的英勇表现,也是东汉朝廷在统一战争中取得的关键胜利之一。通过此战,东汉政权成功遏制了蜀地的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文化象征与影响: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一战役反映了东汉时期国家治理的复杂性以及战争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文化记忆。
通过对《资治通鉴》相关篇章的深入分析和赏析,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还能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