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上行幸长安;三月,幸蒲坂,祠后土。
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馀里,至浪泊上,与征侧等战,大破之,追至禁溪,贼遂散走。
夏,四月,甲戌,车驾还宫。
戊申,上行幸河内;戊子,还宫。
五月,旱。
卢芳自昌平还,内自疑惧,遂复反,与闵堪相攻连月,匈奴遣数百骑迎芳出塞。芳留匈奴中十馀年,病死。
吴汉发广汉、巴、蜀三郡兵,围成都百馀日,秋,七月,拔之,斩史歆等。汉乃乘桴沿江下巴郡,杨伟等惶恐解散。汉诛其渠帅,徙其党与数百家于南郡、长沙而还。
冬,十月,庚辰,上幸宜城;还,祠章陵;十二月,还宫。
是岁,罢州牧,置刺史。
五宫中郎将线纯与太仆硃浮奏议:“礼,为人子,事大宗,降其私亲。当除今亲庙四,以先帝四庙代之。”大司徒涉等奏“立元、成、哀、平四庙。”上自以昭穆次第,当为元帝后。
{诗句}:资治通鉴 · 卷四十三 · 汉纪三十五 甲寅,上行幸长安;三月,幸蒲坂,祠后土。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馀里,至浪泊上,与征侧等战,大破之,追至禁溪,贼遂散走。
译文:甲寅年,皇帝前往长安,三月,前往蒲坂,祭祀后土神灵。马援沿着海岸前进,沿山路开凿通道一千零多里,到达浪泊上,与征侧等人交战,大败敌军,一直追到禁溪,敌军于是溃散逃走。
注释:1. 甲寅:指的是农历年份。
- 甲寅,上行幸长安:指皇帝甲寅年前往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三月,幸蒲坂:指出现在农历三月份,前往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
- 祠后土:祭祀地神。
- 马援缘海而进:马援沿着海岸前进。
- 随山刊道千馀里:沿着山路开凿道路一千余里。
- 至浪泊上:到达浪泊这个地方。
- 与征侧等战,大破之:指与征侧等人交战,并取得了大胜。
- 追至禁溪:追击直到禁溪这个地方。
- 贼遂散走:敌军于是溃散逃窜。
赏析:本篇主要叙述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诗中描绘了马援沿着海岸前进,沿山路开凿通道一千余里,最后在浪泊这个地方与征侧等人发生交战,并取得大胜的壮观场面。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英勇无畏和对胜利的向往。
诗句:夏,四月,甲戌,车驾还宫。戊申,上行幸河内;戊子,还宫。五月,旱。卢芳自昌平还,内自疑惧,遂复反,与闵堪相攻连月,匈奴遣数百骑迎芳出塞。芳留匈奴中十馀年,病死。吴汉发广汉、巴、蜀三郡兵,围成都百馀日,秋,七月,拔之,斩史歆等。汉乃乘桴沿江下巴郡,杨伟等惶恐解散。汉诛其渠帅,徙其党与数百家于南郡、长沙而还。冬,十月,庚辰,上幸宜城;还,祠章陵;十二月,还宫。是岁,罢州牧,置刺史。五宫中郎将线纯与太仆朱浮奏议:“礼,为人子,事大宗,降其私亲。当除今亲庙四,以先帝四庙代之。”大司徒涉等奏“立元、成、哀、平四庙。”上自以昭穆次第,当为元帝后。
译文:夏天四月,甲戌日,皇帝返回皇宫。戊申日,皇帝来到河内。戊子日,返回皇宫。五月,干旱。卢芳从昌平返回,内心充满疑虑和恐惧,于是再次反叛,与闵堪相互攻击连续数月,匈奴派遣数百名骑兵迎接卢芳离开边关。卢芳留在匈奴中十多年,最终病死。吴汉发动广汉、巴、蜀三个郡的军队,包围成都一百零几天,秋季七月,攻克了成都,斩杀了史歆等。汉王乘着船只沿长江进入下巴郡,杨伟等人感到恐慌而解散。汉王诛杀首领,将他和他的同伙数百户迁居南郡和长沙而回京。冬季十月,庚辰日,皇帝去宜城;返回后祭拜章陵;十二月回到皇宫。这一年,取消了州牧制度,设立了刺史制度。五宫中郎将线纯与太仆朱浮上奏称:“按照礼法,作为儿子,要侍奉自己的父母双亲,要降低自己对私亲的亲近感。应该修建现在的父母双亲的神庙四个,用先帝的四座庙代替它们。”大司徒涉等人上奏说:“建立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的庙。”皇上根据昭穆的顺序排列,认为自己应当成为元帝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