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甲午,上行幸鲁、东海、楚、沛国。
十二月,匈奴寇天水、扶风、上党。
壬寅,车驾还宫。
马援自请击匈奴,帝许之,使出屯襄国,诏百官祖道。援谓黄门郎梁松、窦固曰:“凡人富贵,当使可复贱也;如卿等欲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松,统之子;固,友之子也。
刘尚进兵与栋蚕等连战,皆破之。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二十一年(乙巳,公元四五年)
春,正月,追至不韦,斩栋蚕帅,西南诸夷悉平。
乌桓与匈奴、鲜卑连兵为寇,代郡以东尤被乌桓之害。其居止近塞,朝发穹庐,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于郡县损坏,百姓流亡,边陲萧条,无复人迹。秋,八月,帝遣马援与谒者分筑保塞,稍兴立郡县,或空置太守、令、长,招还人民。乌桓居上谷塞外白山者最为强富,援将三千骑击之,无功而还。鲜卑万馀骑寇辽东,太守祭肜率数千人迎击之,自被甲陷陈。虏大奔,投水死者过半,遂穷追出塞。虏急,皆弃兵裸身散走。是后鲜卑震怖,畏肜,不敢复窥塞。
诗句:“冬,十月,甲午,上行幸鲁、东海、楚、沛国。 十二月,匈奴寇天水、扶风、上党。”
译文:冬季,十月二十日,皇帝刘秀前往位于鲁国的首都、位于东海的国都、楚国的京城和位于沛国的封地进行了巡视。随后在十二月,匈奴侵犯了天水的郡、扶风郡和上党郡。
注释:1. “冬”指的是一年的冬季。2. “十月”是指农历月份。3. “甲午”是农历日期,表示十月初五。4. “上行幸”指皇帝亲自到访某地。5. “鲁、东海、楚、沛国”是中国古时候的四个地方名。6. “匈奴”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7. “寇”是侵扰的意思。8. “天水、扶风、上党”是当时汉朝北部边境的重要城市和郡县。9. “居止”即居住的地方。10. “穹庐”是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居住帐篷。11. “太守祭肜”指汉朝官员。12. “鲜卑”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13. “白山”可能是鲜卑族的聚居地之一。14. “居上谷塞外白山者最为强富”中的“居”是居住的意思,“上谷”是地名,“白山”,可能指一个特定的地点或山脉。15. “将三千骑击之”中的“将”意为率领,“三千骑”是骑兵的数量,“击之”表示进攻。16. “自被甲陷陈”中的“自”是自我,“被甲”意味着穿着战甲,“陷陈”指冲锋陷阵。17. “鲜卑震怖”中的“震怖”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18. “畏肜”中的“畏”是害怕的意思,“肜”是人名。19. “不敢复窥塞”中的“窥塞”是偷看边界的意思。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东汉时期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体现了刘秀作为汉世宗对北方边疆安全的重视。诗中不仅展示了军事行动的宏大场面,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皇帝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感。通过这次行动,刘秀展现了其治理国家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体现了汉代对于边疆稳定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