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晦,日有食之。马援军至临乡,击破蛮兵,斩获二千馀人。
初,援尝有疾,虎贲中郎将梁松来候之,独拜床下,援不答。松去后,诸子问曰:“梁伯孙,帝婿,贵重朝庭,公卿已下莫不惮之,大人奈何独不为礼?”援曰:“我乃松父友也,虽贵,何得失其序乎!”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通轻侠,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伯高者,山都长龙述也,季良者,越骑司马杜保也,皆京兆人。会保仇人上书,讼“保为行浮薄,乱群惑众,伏波将军万望还书以诫兄子,而梁松、窦固与之交结,将扇其轻伪,败乱诸夏。”

诗句

戊申晦,日有食之。马援军至临乡,击破蛮兵,斩获二千馀人。

译文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戊申),日食发生。马援的军队到了临乡,打败了蛮族军队,斩杀和俘虏了两千多人。

注释

  1. 戊申晦:指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即冬至这一天。
  2. 日有食之:太阳被遮住,形成日食现象。
  3. 马援军:东汉名将马援(字文君,后改名援)的部队。
  4. 临乡:地名,今不详。
  5. 破蛮兵:打败蛮族军队。
  6. 斩获二千馀人:斩杀和俘虏了两千多人。
  • 斩获:指战斗中取得敌人首级或俘获。
  • 二千馀人:指斩首和俘虏的总人数。

赏析

此诗反映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展现了边疆战事的紧张局势及军事将领的英勇形象。马援以其忠诚、勇猛和智慧在战场上取得了显著战果,不仅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后世传颂。诗中提到的“梁松”与“梁伯孙”可能是指同一人物,而“龙伯高”、“杜季良”则分别指代两位不同的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行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风貌。通过这首诗,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以及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的评价和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