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戊辰,司空张纯薨。
夏,四月,癸酉,车驾还宫;己卯,赦天下,改元。
上行幸长安;五月,乙丑,还宫。
六月,辛卯,以太仆冯鲂为司空。
乙未,司徒冯勤薨。
京师醴泉涌出,又有赤草生于水崖,郡国频上甘露。群臣奏言:“灵物仍降,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帝不纳。常自谦无德,每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
秋,郡国三蝗。
冬,十月,辛未,以司隶校尉东莱李訢为司徒。
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庙,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祇。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十一月,甲子晦,日有食之。
是岁,起明堂、灵台、辟雍,宣布图谶于天下。初,上以《赤伏符》即帝位,由是信用谶文,多以决定嫌疑。给事中桓谭上疏谏曰:“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君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疏奏,帝不悦。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道病卒。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由北宋的司马光主编。该书记录了从周朝至宋朝的近1300年的历史事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四十四中的相关诗句及译文的详细解读:
诗句:资治通鉴 · 卷四十四 · 汉纪三十六
译文:三月,戊辰,司空张纯去世。夏,四月,癸酉,皇帝返回长安。六月,辛卯,任命太仆冯鲂为司空。乙未,司徒冯勤去世。京师醴泉涌出,又有赤草生于水崖,郡国频繁上奏甘露。群臣上奏称:“灵物仍降,宜令太史撰集,以流传后世。”皇帝不采纳。常自谦无德,每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秋,郡国三蝗。冬,十月,辛未,司隶校尉东莱李訢为司徒。甲申,派司空祭祀高庙,向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祇。迁移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十一月,甲子晦,日有蚀之。是岁,兴造明堂、灵台、辟雍,宣布图谶于天下。
赏析:
- 政治稳定与变革:文中反映了东汉初年的政治局势及其变化,如南郡蛮人的叛乱和武威将军刘尚的胜利,展示了朝廷的军事行动和处理能力。同时,也体现了皇帝对于内政和外交政策的重视,例如通过封赏来巩固军队和安抚人心。
- 社会问题与应对:文中提到的“郡国三蝗”以及“灵物仍降”,反映出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在灾后采取的应对措施。此外,对于官员行为的监督和批评(如对冯勤的抑制和批评)显示了汉朝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对道德和政治正确的重视。
- 宗教信仰与迷信:文中关于图谶的引用显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宗教和迷信的重视程度,以及这些信仰如何影响政治决策和个人行为。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其详尽的史料、严谨的编纂态度以及对历史的全面反映,成为了后世研究古代中国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相关诗句的解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