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公元五三年)
春,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五四年)
春,二月,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令屯田。”于是群臣不敢复言。
甲子,上幸鲁济南;闰月,癸丑,还宫。
有星孛于紫宫。
夏,四月,戊子,徙左翊王焉为中山王。
五月,大水。
秋,七月,丁酉,上行幸鲁;冬,十一月,丁酉,还宫。
胶东刚侯贾复薨。复从征伐,未尝丧败,数与诸将溃围解急,身被十二创。帝以复敢深入,希令远征,而壮其勇节,常自从之,故复光方面之勋。诸将每论功伐,复未尝有言,帝辄曰:“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诗句:资治通鉴·卷四十四·汉纪三十六
春,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译文:春天的二月初五,日食发生。
注释:这里的“丁巳”是农历的日期,表示的是正月初一。“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这一天是新月,用来表示每个月的开始。“日有食之”指的是出现了日食现象。
赏析:此诗描述了东汉光武皇帝建武二十九年的春季发生的日食事件。通过这个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观察和记录。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敬畏与研究。
诗句: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令屯田。”于是群臣不敢复言。
译文:皇帝亲自东行巡视,群臣上奏说应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皇帝下诏说:“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恨满腹。‘我欺骗谁呢,难道是欺骗了天地吗?’‘谁说泰山不如林放那样崇高呢!’为什么要玷污七十二位帝王的编年史呢!如果郡县派遣官吏来献殷勤,大肆宣扬虚夸之事,一定要被剃掉头发,让他们去屯垦田地。”于是群臣不敢再提此事。
注释:这里的“车驾”指皇帝的马车或车驾出行。“封禅”是指古代帝王在泰山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表示祈求天神保佑和国家安定。“诣”是动词,意为“前往”。“郡县”是指地方上的郡县官员。“上寿”是指向皇帝进献礼物或祝福。“髡”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剃头发并处罚。“屯田”是指在边疆地区开垦农田并进行屯田戍边的政策。
赏析:此诗描述了皇帝亲自东行巡视,并对群臣的建议进行了坚决否定。这一行为表明了光武帝的决心和自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担当。同时,这也显示了他对群臣建议的质疑和批评,展现了他严谨治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