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论曰:桓谭以不善谶流亡,郑兴以逊辞仅免;贾逵能附会文致,最差贵显;世主以此论学,悲哉!
逵,扶风人也。
南单于比死,弟左贤王莫立,为丘浮尤鞮单于。帝遣使赍玺书拜授玺绶,赐以衣冠及缯彩,是后遂以为常。
世祖光武皇帝下中元二年(丁巳,公元五七年)
春,正月,辛未,初立北郊,祀后土。
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

【译文】

资治通鉴 · 卷四十四 · 汉纪三十六

范晔论述:桓谭因为不善谶纬流亡,郑兴因为谦虚而勉强免祸;贾逵善于附会文辞,最显贵显耀;世祖用这种方式论学问,可悲啊!

贾逵,扶风人。

南单于比死,弟弟左贤王莫立,成为丘浮尤鞮单于。皇帝派使者携带玺书授予玺绶,赐给衣冠和缯彩,此后便以此为常。

世祖光武皇帝下中元二年(丁巳,公元五七年)

春,正月,辛未,开始建立北郊祭坛,祭祀后土神。

二月,戊戌,世祖在南宫前殿驾崩,享年六十二岁。世祖早晨上朝,日落才退朝,多次招引公卿、郎将讨论政务,直到深夜才休息。皇太子看到皇帝勤劳不懈,趁机劝谏说:“陛下有禹、汤的明察,却丢失了黄、老养性的福分,希望您爱惜精神,悠游自安。”世祖说:“我自乐此不疲!”虽然以征伐完成大业,及天下既定,就退回功臣而晋升文吏,明慎地治理国家,总揽权纲,根据时机估量力量,举无过事,因此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

【赏析】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终于五代时期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本篇出自该书卷四十四的汉纪三十六。《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是东汉时期的一篇史料。

范晔评述东汉初年的政局时认为,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悲哉!”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只知追求功利,不重视修身养性,致使许多贤臣良将流离失所,不能安居乐业。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失望情绪,也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

范晔认为,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不安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们只知求功谋利,不注重修身养性。当时朝廷中一些有才能的人被排挤走,而一些平庸无能的人反而得到了重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范晔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统治者们过于贪欲,二是由于他们不重视修身养性。

东汉朝廷中有一些有才干的人却被排挤走,而一些庸碌无能的人反而得到了重用。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他指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统治者们过于贪婪,二是他们不重视修身养性。范晔认为,只有当统治者们能够摒弃贪欲,注重修身养性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宁和繁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