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六年(辛巳,公元八一年)
春。二月,辛卯,琅邪孝王京薨。
夏,六月,丙辰,太尉鲍昱薨。
辛未晦,日有食之。
秋,七月,癸巳,以大司农邓彪为太尉。
武都太守廉范迁蜀郡太守。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以为便,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无襦,今五绔。”
帝以沛王等将入朝,遣谒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又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其钱帛、器物无不充备。
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七年(壬午,公元八二年)
春,正月,沛王辅、济南王康、东平王苍、中山王焉、东海王政、琅邪王宇来朝。诏沛、济南、东平、中山王赞拜不名,升殿乃拜,上亲答之,所以宠光荣显,加于前古。每入宫,辄以辇迎,至省阁乃下,上为之兴席改容,皇后亲拜于内,皆鞠躬辞谢不自安。三月,大鸿胪奏遣诸王归国,帝特留东平王苍于京师。
资治通鉴(全名《资治通鉴·卷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部著作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之间的历史,共计一千八百五十六年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四十六·汉纪三十八》的详细逐句释义:
- 原文:春,二月,辛卯,琅邪孝王京薨。
- 译文:春季,二月,辛卯日,琅邪国的孝王刘京逝世。
- 注释:孝王刘京是东汉皇帝刘庄的庶长子,在建武三十年(34年)封为琅邪王,后因政变被废黜,于建安元年(196年)去世。
- 原文:夏,六月,丙辰,太尉鲍昱薨。
- 译文:夏季,六月,丙辰日,太尉鲍昱去世。
- 注释:鲍昱是东汉末期著名的忠臣,曾任太尉,因直言进谏触怒灵帝而被杀。
- 原文:辛未晦,日有食之。
- 译文:农历辛末月末,出现日食现象。
- 注释:日食通常预示着天象异常和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但具体原因需要结合天文历法进行解释。
- 原文:秋,七月,癸巳,以大司农邓彪为太尉。
- 译文:秋季,七月,癸巳日,任命大司农邓彪为太尉。
- 注释:邓彪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历任多个重要职务,以其公正廉洁著称。
- 原文:武都太守廉范迁蜀郡太守。
- 译文:武都太守廉范调任蜀郡太守。
- 注释:廉范是东汉末年的官员,因其清廉正直受到赞誉,后来担任了更高级的官职。
- 原文: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 译文:成都地区的人民生活富足,房屋建筑紧凑密集,按照以前的制度,朝廷禁止民众夜间劳作以防止火灾,但实际上民众相互掩护,火情日益严重。
- 注释:这段描述反映了当时成都地区繁荣的经济状况,同时也揭示了政府禁令执行不力的问题。
- 原文: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以为便,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无襦,今五绔。”
- 译文:廉范下令毁弃之前的命令,只严格要求百姓储备水源。这种做法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他们高兴地唱道:“廉叔度,何时归?不禁止火,百姓自造衣。昔日无布衣,今朝皆绸裤。”
- 注释:这句歌谣生动地描绘了民众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被迫采取临时措施的情景,也展现了廉范改革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史籍,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事件,还通过这些事件的叙述传达了深刻的历史哲理和治国智慧。通过对《资治通鉴·卷四十六·汉纪三十八》的逐段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