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暴固、乔尸于城北四衢,令:“有敢临者加其罪。”固弟子汝南郭亮尚未冠,左提章、钺,右秉鈇锧,诣厥上书,乞收固尸,不报;与南阳董班俱往临哭,守丧不去。夏门亭长呵之曰:“卿曹何等腐生!公犯诏书,欲干试有司乎!”亮曰:“义之所动,岂知性命,何为以死相惧邪!”太后闻之,皆赦不诛。杜乔故掾陈留杨匡,号泣星行,到雒阳,著故赤帻,托为夏门亭吏,守护尸丧,积十二日;都官从事执之以闻,太后赦之。匡因诣厥上书,并乞李、杜二公骸骨,使得归葬,太后许之。匡送乔丧还家,葬讫,行服,遂与郭亮、董班皆隐匿,终身不仕。梁冀出吴祐为河间相,祐自免归,卒于家。冀以刘鲔之乱,思硃穆之言,于是请种暠为从事中郎,荐栾巴为议郎,举穆高第,为侍御史。
资治通鉴·卷五十三·汉纪四十五(东汉质帝本初元年)
【解析】
- 诗作内容:
- 诗作描述了冀氏兄弟的不义之举,表达了对他们的谴责。
- 译文:
- 冀暴固、乔尸于城北四衢,下令:“有敢临者加其罪。”
- 郭亮弟子汝南郭亮尚未冠,左提章、钺,右秉鈇锧,诣厥上书,乞收固尸,不报;与南阳董班俱往临哭,守丧不去。夏门亭长呵之曰:“卿曹何等腐生!公犯诏书,欲干试有司乎!”
- 杨匡号泣星行,到雒阳,著故赤帻,托为夏门亭吏,守护尸丧,积十二日;都官从事执之以闻,太后赦之。
- 匡因诣厥上书,并乞李、杜二公骸骨,使得归葬,太后许之。
- 匡送乔丧还家,葬讫,行服,遂与郭亮、董班皆隐匿,终身不仕。
- 赏析:
- 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梁冀及其兄弟的强烈不满和谴责。通过描述他们的行为和后果,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义者的惩罚。
- 诗中的“郭亮弟子”展现了忠诚和勇敢,而“杨匡号泣星行”则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 诗作中的语言简练有力,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创作背景分析:
- 此诗创作于东汉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梁冀作为大将军,专权跋扈,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抗议。
-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民众对梁冀及其兄弟的强烈愤慨和谴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公正和公平的渴望。
- 诗中的郭亮、董班等人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心声,他们的行为虽然受到惩罚,但最终得到了社会的宽恕和接纳。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正义的认同和支持。
此诗通过描绘梁冀及其兄弟的不义之举,表达了对他们的强烈谴责和对正义的追求。同时,诗中的情节和人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对公正的渴望。